1 / 4
文档名称:

明道立德.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明道立德.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8/9/15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明道立德.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明道立德发布时间:2007-1-1510:56:13被阅览数:150次来源:中国国学网--道教文字〖大中小〗 道教以学道、合道、成道为旨归,道门期望的人生,是道德充实的人生。因此,明其道,立其德,便是人生的基本定向。  道可受而不可传:道无形无象,感官不能直接把握,得道者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告诉你,却不可将道交给你,你可以虚其心志,迎候它的到来,却不能由别人将它交给你。道的这种特点,就叫做可受而不可传。既然如此,所谓明道、学道和得道都由己不由人。有的人总希望寻到个名师,传几句秘诀,一下得道。其实,学道要靠自己去领悟,明师的指点,最多只能指个大致方向,在有疑问时稍稍加以点拨,悟与不悟,还在於自己。道门中历来重视求明师指教,如果没有高人指点,光靠自己摸索,也许会多走许多弯路,尤其是修道中的若干精微的方法,非得有人指点不可。然而,这并不能代替自己的学****与修持。明道在己,修道在己,得道才能在己。  为道日损:既然学道明道都在於自己,那麽便有个如何入手的问题。一般的学****是要渐渐增益知识,日积月累,知识也便越来越丰富。积久之後,智慧的境界也便越来越高。然而,道既无形无象,可受而不可传,从何学起呢?道混沦一体,既无方隅又无把柄,也不可分割,当然不可能从一个个局部、侧面,去加以学****和掌握,甚至於根本不可能由哪一局部进入道的堂奥。所以明道之途与通常求学大有不同。甚至於可以说,与通常的求学完全大相径庭。老子便说:「学****是求天天有增益,明道却是要求天天有减损。减损又减损,一直达到无为的境界。到了无为的境界,那就没有不能为的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损,损什麽呢?原来便是要求减少平常知识的干扰。平常的知识,都是关於具体事物的知识。道却与任何具体事物都不相同。然而人们却****惯於用追求具体事物知识的办法去对待明道的过程。总想著从某一形象,某一名词概念下手去分析它,理解它。不明白道是不可用名言把握的,也无法对之展开逻辑分析。老子明明说,道,凡是可以言说的,便不是永恒的道,名,有所称呼的,便不是永恒的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道门所追求的道,却正是那一恒常的、超越於一切具体事物和具体规律以上的大道。这一大道,本来无所不在,人身之中本来具有,问题是人们平时****惯於追求外在的知识,却掩蔽了本来具有的道性,当然摸不清方向。只有减少对琐屑知识的追求,尤其是排除平时求学中养成的偏於记忆名词概念和具体理则的****惯,才能发明道体。总之,学道、明道要求虚净其心。虚为道舍,心虚道自然来居。静中体会,才能悟得大道真谛。  不执著於有无,达到玄之又玄的境界:道是虚无,为道日损,心中应当虚静明净。然而说虚说静,决不是拘泥执著於没有生机的空无之境。常人****惯於日常经验,一说无,便认定为一无所有。一说守道,便以为死守著空无。道门说有无,完全是相互联系地辩证地看待的,而且要求人们更下一层,超越有无的分别执著。唐朝道教理论家成玄英、李荣等人发挥了重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破除对有无的执著。老子首章:「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人们做到心中无欲,才能领悟道的玄妙,有欲观道,则只能见到道的边际。有欲无欲两者本来是同一来源却有不同的名字。它们都是玄,或玄的不同侧面。对此,成玄英解释说:玄是深远的意思,也是不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