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耕读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耕读文化.doc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8/9/15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耕读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耕读文化,楠溪江的千年“文脉”在绵延核心提示:水秀、崖奇、瀑多、滩林美是楠溪山水的自然景观,这良好的田园山水奠定了耕读生活的基础,楠溪江的古村落进一步展现了耕读文化的传统和千百年形成的“文脉”,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民俗风情的产物。近日,记者来到岩头镇芙蓉、苍坡等古村落,深入了解我县从古至今盛行不衰的耕读文化及其所展示的魅力。水秀、崖奇、瀑多、滩林美是楠溪山水的自然景观,这良好的田园山水奠定了耕读生活的基础,楠溪江的古村落进一步展现了耕读文化的传统和千百年形成的“文脉”,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民俗风情的产物。近日,记者来到岩头镇芙蓉、苍坡等古村落,深入了解我县从古至今盛行不衰的耕读文化及其所展示的魅力。古村建筑,耕读文化的根基耕读文化表达的是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理想,其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晋、宋中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徙、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南宋建都杭州倡导“耕读”、理学兴盛、提倡修身养性等,终使耕读文化走向成熟。然而,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更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成为中原士族迁居耕读之地。目前,我县楠溪江流域散布着二百多个单姓的血缘村落,其中有三十多个为古村落,主要分布在楠溪江的中游和上游地区,有的建于晚唐,有的建于北宋、南宋,有的建于元代,这些古村落的形成,展现的是我县耕读文化的根基所在。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建造的,至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却仍保留有宋代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苍坡以“文房四宝”进行布局:针对村右的笔架山,铺砖石长街为“笔”,凿5米长的条石为“墨”,辟东西两方池为“砚”,垒卵石成方形的村墙,使村庄像一张铺开的“纸”,在村落布局上蕴藏着浓郁的楠溪耕读文化思想。芙蓉古村的建筑则以“七星八斗”布局设计,象征性强、寓意深刻,主街称为“笔街”,东西两池命名为“砚池”,池边、街边放置大石条,是为“墨锭”,而方方正正的村落则如一张写满字的纸,使村落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纵观古村落的基本格局,布局也是形式多样,寨墙、街巷、民居、园林、公共建筑和沟渠系统样样俱全。如芙蓉村的芙蓉亭,建在村子中心地段的芙蓉池中,芙蓉池一带便成为村民们农闲或劳动之余的休息场所。芙蓉村有俗语说:“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芙蓉池逛逛。”类似的公共休闲中心,还有其它形式,如枫林村的“瑶亭御风”、溪口村的“明文里门”,这些现今保存的公共建筑,无不洋溢着安宁祥和的耕读遗迹。  宗教文化,处处彰显耕读传家的理想“团团一脉石,绿竹间青松。沙外溶溶水,门前叠叠风。山花开屿岸,野鸟唤春风。锄犁能读史,诗书振飞鹏。”这是坦下村《陈氏宗谱》中描绘本村的风景,而且认为理想的耕读环境必出人才。又如《珍川朱氏合族副谱珍川十咏序》说花坦村的选址:“陵阜夹川,陂陀下弛,衍为原隰。林麓藏荫,水田环绕,居民耕植其中,熙熙如也……是盖乾坤清淑之气所钟聚融结,必有玮瑰俊秀杰出乎其间。”对楠溪江自然风光及人居环境的讴歌与赞美,不是文人的专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楠溪江乡民,对自己的美丽家园更是赞不绝口。大多数古村落的宗谱,都要在卷首的“序”里或者撰专文赞美本村地形环境。在这些宗谱语汇中流露的是,楠溪江流域的乡土文化和绵延千百年的耕读古风。在封建社会,农村虽然有政府的各级行政机构来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