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诊治进展.doc

格式:doc   大小:133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诊治进展.doc

上传人:zxwziyou8 2018/9/15 文件大小:1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诊治进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市场部医学专员张黎敏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杆菌、自身免疫、物理、化学以及遗传因素有关。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2、3]。目前,国内外大多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4]。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腺体变性、破坏以至消失,表现为腺颈部以下的固有腺体变形、减少,而使黏膜变薄、血管显露,导致萎缩性胃炎。重度萎缩者,原有的固有腺体萎缩殆尽,黏膜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萎缩的典型标志以及胃癌的前兆[5]。尤其是Ⅳ型大肠型不完全肠化与胃癌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每年约为2-10%[6]。查阅近二十年来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所有文献,综述如下。,[7]。胃镜下亚甲蓝染色可提高诊断符合率[8],血清胃泌素检测可补充胃镜和胃黏膜组织活检之不足[9]。:有学者研究发现,胃镜下亚甲蓝染色后诊断符合率达80%。%%,特异度均在70%左右[7]。:有学者研究发现基础胃泌素刺激后胃泌素增加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和84%,它是内镜和组织活检的有效补充[8]。(PCNA)PCNA是一种由261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36KD、仅在增殖细胞中合成和表达的多肽,存在于细胞核内,为DNA的聚酶δ的辅助蛋白,直接参与细胞DNA复制。其表达与合成与细胞增殖周期有关,A表达逐渐增多,s期达高峰,G2期开始下降,这种周期性变化与细胞增殖过程相似。即细胞增殖活跃,细胞分裂、DNA复制加速,A表达明显增强。因此,PCNA是细胞增殖的一种标志,能确切反映细胞的生长速度及状态,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分级、指导治疗、预后判断有实用价值。研究[10]表明,PCNA表达由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至肠上皮化生逐渐增加,到不典型增生时达高峰,PCNALI(A标记指数)亦呈递增趋势,提示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向不典型增生演变过程中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程度逐渐增加,与以往结果相符[11]。细胞的过度增殖可增加内外源性DNA受损的机会,从而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如能控制细胞的进一步增殖,可阻止其向癌变方向发展。有学者认为,A染色强度反映DNA复制的活跃程度,亦反映病变组织发生恶变的趋势。因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是公认的两种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表明调控分化的基因重新编程,在转型分化的基础上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已发生改变。有人推测其癌变机制可能为化生细胞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强,在某种附加因素作用下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而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是腺上皮细胞异型,极向紊乱,层次增多,此时上皮细胞增生活跃,且肠化生可先演变为不典型增生,进而发生癌变。(EGF)EGF是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分子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来源于颌下腺、小肠Brunner腺,以颌下腺最多。EGF能刺激上皮细胞的RNA、DNA和蛋白质合成,促使黏膜上皮的增生,其作用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来实现的。以往研究表明,胃癌组织中EGF和EGFR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存在相关性。最近有人发现CAG患者胃黏膜EGFR表达增加,提出EGF可能参与CAG的癌变[12]。因此,EGF的正常表达引起胃黏膜增殖在胃CAG及溃疡胃黏膜病变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一旦过表达则可使细胞过度增生,过度增生的细胞易发生变异并可逐步向恶性表型转化。EGF不同程度的表达能调节和刺激细胞增殖,促进有丝分裂并向癌变发展。已有研究证实不同的胃黏膜病变中,不典型增生是细胞增殖水平发生变化的关键环节,EGF升高可能通过对细胞增生水平的调节促进胃癌的发生[13]。最近研究[10]证实,随胃黏膜病变的加重EGF表达增加,EGF在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慢性胃炎,此与以往报道一致。(VEGF)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是目前发现作用最强的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其是一种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VEGF有4种分子变异,分别含121、165、189、206个氨基酸;其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有丝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