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命的召唤〔美〕阿迪斯·惠特曼记得小时候,我住在加拿大挪瓦斯科塔乡下时,发生了一件事。邻居一位太太去世,鳏夫整日酗酒,根本不管孩子。村中有位寡妇把那家的一个男孩带回自己家。她很贫穷,又没上过学,但却竭尽全力照顾这浑身发抖、性情孤僻的孩子。他好像转眼间变了,个子长高了,性格也开朗了。但是我们和他不熟,谁也不跟他讲话,这使他很自卑。有一天,他的养母看见我们在玩耍,而那孩子却躲在一边抽泣,没人理睬。她把他带回屋里,然后对我们大动肝火:“我不准你们这样对待他!这孩子也是人。现在的生活会影响他的一生。每次我使他稍微抬起头来,你们又把他压下去。你们不想让他活吗?”许多年过去,我总也忘不了这件事。它使我第一次领悟到深刻而严肃的人生哲理——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作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响他人。巨网振动,辗转波及,不知何处止,何时休。”有些人专会鼓吹人生没有意义没有希望。他们的言行使人放弃、退缩或屈服。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或遭到不幸;但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孤僻冷淡,使梦想幻灭、希望成灰、欢乐失色。他们尖酸刻薄,使礼物失值、成绩无光、信心瓦解,留下来的只是恐惧。这种人为数不多,但类似的冷言冷语我们都遇到过。例如,妻子因丈夫身体虚弱,收入微薄,便讥笑他:“你也配做男人?”又如,妻子努力学习烹调,而丈夫的酬答却是“我看你根本不是那块料”。再如,学生写了一篇有才华有创见的论文,而教师却嫌他书法拙劣,有错别字。这种人使人觉得没有办法应付人生,从而灰心丧气,自惭形秽,惊惶失措。而我们可能又会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别人。因为我们受不了委屈,一定要向人诉苦。但是那些生性爽朗,鼓励别人奋发,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又怎样呢?和这些人在一起,会感到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他们使我们表现才能,发挥潜力,有所作为。我上小学时,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她讲课生动,充满激情。她在课上念我们幼稚的作文时,我们看到她脸上惊喜的表情,听到她愉快的赞叹、会心的微笑或同情的低泣。每当我们的文笔有清新之处,她一定倍加鼓励。她的批评恳切而委婉:“这里还可以加加工。”“那里还可以更深刻些。”英国大诗人白朗宁也是这样的人。他使他的妻子伊丽沙白·巴莱特重获新生。伊丽沙白母亲去世很早,留下11个子女。伊丽沙白从小体弱多病,全家都对她特殊照顾,医生也怀疑她身患肺病,使伊丽沙白自己深信不移,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