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文档名称: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doc

格式:doc   页数: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doc

上传人:cdsqbyl 2015/9/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一〇年三月三十日
目录
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路基
桥涵
隧道
过渡段
高边坡的位移与变形监测
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观测元件的选取
观测元件的埋设
沉降观测频次与精度要求
3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一般要求
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桥涵水准路线观测技术要求
观测精度要求
观测频次要求
梁体徐变量计算
4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
一般要求
观测断面的布设
5 过渡段沉降观测
6 高边坡的监测
观测桩
高边坡深部位移监测
高边坡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监测
7 沉降变形测量
一般要求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8 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
路基
桥涵
隧道
过渡段
区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综合评定
9 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的审定
10 评估报告的汇编
11 各单位职责及要求
12 其它说明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区间正线部分均为无砟轨道,无砟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各种类型的路基工点、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砟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为统一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保证沉降变形监测工作统一性与规范性,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路基面的沉降监测
路基基底沉降监测
路堤本体的沉降监测
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过渡段:桥路、隧路、涵路、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高边坡的位移与变形监测。
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按设计要求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监测剖面的布设应先定好路基两端过渡段的监测剖面,再根据相应原则布设非过渡段路基的监测剖面。
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间距、元件布设
行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顺号
观测内容
观测元件
观测点数量
断面间距
附注
1
路基面沉降观测
观测桩
3个/断面
50m
2
路堤基底沉降观测
沉降板
1~2个/断面
50~100m
地基面横坡大于1:5时,每个断面埋设2个。
3
路堤基底全断面沉降观测
剖面沉降管
1个/断面
200m
一般地段和各类过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