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徽省会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3第一节发展目标 3第二节功能定位 3第三节发展规模 4第三章 城镇化发展战略 6第四章 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规划 12第一节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12第二节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 13第三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14第四节城乡统筹发展 15第五章 区域产业发展与空间组织 17第一节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 17第二节产业发展指引 21第三节产业空间组织 22第六章 城镇空间支撑体系规划 24第一节区域水土资源保护与利用 24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6第三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7第四节城镇人文环境体系 32第七章 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安全规划(略) 36第八章 政策分区与空间管制 37第一节政策分区 37第二节空间管制 40第九章 近期重大行动计划 43第十章 规划保障措施 54第十一章 附则 56总则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落实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安徽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要求,逐步形成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以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高标准构筑合肥滨湖城市框架,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结合省会经济圈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长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2007——2020)》《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合肥•六安•——2007》《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规划目的全面提升省会经济圈城镇综合竞争力,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安徽省在国家中部区域的崛起。快速推进省会经济圈城镇化,构建组合有序的城镇空间结构,引导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与建设。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区域协作能力。规范各项建设活动,实施区域空间管治,落实区域强制性控制内容,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提升政府对空间资源的调控能力。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两型社会”思想为指导,紧扣“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这一主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走共享共建的发展道路,全面加快省会经济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带动安徽奋力崛起。规划原则本规划编制遵循统筹兼顾、顺应规律、分类指导、明确事权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统筹兼顾,正确把握“远景与近期”关系。顺应规律,正确把握“引导与控制”关系。分类指导,正确把握“发展与保护”关系。明确事权,正确把握“刚性与弹性”关系。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三市市域范围。包括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第二层次: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城镇密集地区,即合、六、巢三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城镇构成的城镇密集地区,面积约5800平方公里。城镇密集地区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生态保育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近期重点推进区域。规划期限本规划的期限为2008-2020年。其中,近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构想到2030年。规划效能本规划是省会经济圈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区域内相关专项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强制性内容文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第一节发展目标省会经济圈总体发展目标把省会经济圈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群组成部分,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安徽省核心增长极。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达到富民强省。省会经济圈总体发展策略强化多元协作,打造省会经济圈产业集群;整合优势资源,构筑省域经济发展支点;强调共享共建,建立省会经济圈城市联盟;转变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第二节功能定位省会经济圈总体功能定位(1)国家层面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优势明显的国内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2)区域层面长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点推进地区之一;成为接轨沪宁,参与长三角的先发区域;长江三角洲城镇群西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