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书信的演变.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书信的演变.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8/9/16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书信的演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知识看台书信的演变   书信的前身是实物信,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作为中介的信使“口说无凭”,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同时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差错,便在口信的基础上逐步创造了“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这种实物具有公认的性质,人们接触到实物,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与这种实物相联系的意思,接受到不为别人知道的信息。比如,现在还有人在书信中夹寄几粒红豆,以表达相思之情。     在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贝壳信”、“结绳信”。当然这种实物信,有的已经成为普遍公认的信物,有的成为双方约定的信物。所谓“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又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文字出现以后,还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书信,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纸。在纸张这样的信息载体出现以前,人们的“文字信”又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古时候人们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的丝绸——绢帛上,这种信叫“尺素书”。“尺素书”是把写好的信笺(素)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封装起来,故又称作“鱼书”。但由于绢帛价格昂贵,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因此,那时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信件,是写在价格比较便宜、又容易制作的木简、竹简上。这已有大量考古实物为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首先用刀子把竹子或木头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用毛笔蘸了墨在上面写字。竹片叫竹简,木头片叫木简,又称牍。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三寸宽、一尺长,所以人们就把书信称为“尺牍”。尺牍一般由两块木简组成,写信的时候,先在底下这块木简上写上要说的话,写完了在上面再加盖一简,并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然后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这个绳子就叫做“缄”。为了防止别人路上拆看,在打结的地方,还要加上一块青泥,再盖玺印,这盖有玺印的泥叫封泥。然后就可以派信使把信送出了。这种信封形式一直到唐代还在仿制。    一般书信均简短,以便于邮传。信长,用的竹简就多,邮传负荷就重。据历史记载,西汉文学家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史记·东方朔传》)在交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书写材料对邮递影响较大。所以,传播内容越来越多的需求,是人们创造更轻便的书写材料的重要原因。    由于西汉时纸已经发明,到东汉中后期,民间已逐渐把纸当作信件的书写材料了。史料中有不少这样的记载。比如,《艺文类聚》留下了一篇东汉著名文人马融给窦伯向的书信,信中提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无量,次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又如武威太守张奂《与阴氏书》写道:“笃念既密,文章灿烂,名实相副,奉读周旋,纸弊墨渝,不离于手”(《全后汉文·卷六十四》)。还有《北堂书钞》引延笃给张奂书,也说到“惠书四纸,读之反覆,喜不可言”。《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著作、书信中居然未提到蔡伦。如果蔡伦此时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毫不在意的。当时由于交通阻隔传递书信的不便,所以读之反覆,喜不可言。可以看出,这时候纸已作为书信材料逐渐普及,收信人****以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