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9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子宫肌瘤患者98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49例和开腹组49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88±14)min,术中出血(50±35)ml,术后发热患者5例,肛门排气时间(12±4)h,术后(4±1)d出院;开腹组手术时间平均(90±19)min,术中出血(110±25)ml,术后发热患者16例,肛门排气时间(24±6)h,术后(6±1)d出院,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在出血量、术后发热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上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差异有显著性(P?)。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腹部切口小,皮肤美观,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腹腔镜手术优于开腹手术。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临床观察
doi:.1004-7484(s).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139-01
我们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开腹及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8例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提示腹腔镜手术术后恢复及术中出血等方面优于开腹手术,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子宫肌瘤患者98例,随机分为腹腔镜治疗组和开腹治疗组,每组各49例,肌瘤大小在1-10cm,平均6±,个数1-8个,平均4±,年龄19-51岁,平均35±,单发子宫肌瘤20例,多发子宫肌瘤29例;同期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49例,肌瘤大小在1-11cm,平均6±,个数1-8个,平均4±,年龄21-53岁,平均35±,单发子宫肌瘤19例,多发子宫肌瘤30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阴道超声检查,异常流血患者术前行诊断性刮宫术或宫腔镜检查,排除子宫内膜癌等疾病。
手术方法手术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麻醉后,取截石位,取脐上缘横行切口,人工气腹成功后穿刺及置套管,在腔镜监视下于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中外三分之一处做10mm切口,右下腹麦氏点和左腹中线外3cm耻骨联合上二横指处分别作5mm切口,放置套管作操作孔,检查盆腔、腹腔情况,肌瘤剔除前子宫体部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u,用单极电钩在子宫前或后壁做横切口,剔除瘤体。用1-0可吸收线连续缝扣锁缝合关闭瘤腔,用碎宫器将瘤体旋切取出,冲洗盆腔,检查手术创面,充分止血后,创面涂透明质酸钠防粘连,1号丝线缝合关闭复壁切口。
,计量资料均数以χ±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无脏器损伤、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均行B超检查,发现子宫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线居中,无肌瘤残留及复发,手术效果较为满意,手术时间平均(88
±14)min,术中出血(50±35)ml,术后发热患者5例,肛门排气时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