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操作手册.doc

格式:doc   大小:1,175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操作手册.doc

上传人:junjun2875 2018/9/16 文件大小:1.1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操作手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操作手册室内分布系统介绍1、室内分布的作用移动通信的网络覆盖、容量、质量是运营商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网络覆盖、网络容量、网络质量从根本上体现了移动网络的服务水平,是所有网络优化工作的主题。室内分布系统是针对室内用户群、用于改善建筑物内移动通信环境的一种成功的方案,其原理是利用室内覆盖式天馈系统将基站的信号均匀分布在室内每个角落,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理想的信号覆盖。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可完善大中型建筑物、重要地下公共场所及高层建筑的室内覆盖,较为全面地改善建筑物内的通话质量,提高移动电话接通率,开辟出高质量的室内移动通信区域;同时,使用微蜂窝系统可以分担室外宏蜂窝话务,扩大网络容量,从而保证良好的通信质量,整体上提高移动网络的服务水平,是移动通信网路发展的需要。2、室内分布系统组成室内分布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和信号分布系统两部分组成。而信号分布系统主要设备包括馈线、天线、干线放大器、耦合器和功分等器件。,信号源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直放站或其它设备。室内无线综合覆盖系统的信号源包括PHS信号源、WLL信号源、3G信号源、WLAN信号源、GSM信号源、CDMA信号源等。、功分器等无源器件进行分路,经由馈线将信号尽可能平均地分配到每一分散安装在建筑物各个区域的低功率天线上。信号分布系统包含有源设备的分布系统称为有源分布系统,只包含无源器件的分布系统称为无源分布系统;按布放位置分为干线部分和支线部分。信号分布系统通常包括室内天线、射频同轴电缆、电缆接头、功分器、耦合器、3dB电桥等无源器件以及干放等有源设备。室内分布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3、需要室内分布的原因覆盖方面:由于建筑物自身的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了无线电波较大的传输衰耗,形成了无线信号的弱场强区甚至盲区;容量方面:建筑物诸如大型购物商场、会议中心,由于无线市话使用密度过大,局部网络容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无线信道发生拥塞现象;质量方面:建筑物高层空间极易存在无线频率干扰,服务小区信号不稳定,出现乒乓切换效应,话音质量难以保证,不时出现掉话现象;以上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手机的正常使用,影响用户的主观感知度。4、室内分布应用场所室内盲区新建大型建筑、停车场、办公楼、宾馆和公寓等,由于建筑物本身墙体的阻挡,造成室外基站信号无法到达室内。话务量高的大型室内场所车站、机场、商场、体育馆、购物中心等。发生频繁切换的室内场所高层建筑的顶部,收到许多基站的功率近似的信号。5、+RRUBBU+RRU分布式软基站是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式基站而言的,它把传统基站的基带部分和射频部分从物理上独立开,中间通过标准的基带射频接口(CPRI/OBSAI)进行连接。传统基站的基带部分和射频部分分别被独立成全新的功能模块BBU(BaseBandUnit)和RRU(RemoteRFUnit),RRU与BBU分别承担基站的射频处理部分和基带处理部分,各自独立安装,分开放置,通过电接口或光接口相连接,形成分布式基站形态。它能够共享主基站基带信道资源,使得Iub接口中继增益最大化,根据话务容量的需求随意更改站点配置和覆盖区域,满足运营商各种场景的建网需求。,可以提供容量,其主要特点如下:特点:容量大,是网络的核心,需要机房,可靠性比较好,维护比较方便;覆盖能力:比较强,适用的场合比较多,馈缆长度大于70m时,馈线损耗比较大,对覆盖有一定影响;容量:容量大,可支持的载扇数要比其它产品多;组网要求:2M传输(可用微波或光纤);缺点:设备价格昂贵,需要机房,安装施工较麻烦,不易搬迁,灵活性稍差。,将所有的设备浓缩在一个比较小的机箱内,可以方便安装;同时微基站和宏基站一样可以提供容量。特点:它体积小,不需要机房,安装方便,是一种灵活的组网产品;覆盖能力:微基站可以就近天线安装,如塔顶和房顶,直接用跳线将发射信号连接到天线端,馈缆短,损耗小,覆盖范围大。目前微基站标称发射功率有20W和40W两种;容量:微基站硬件设计最大支持的信道数是4×32个。最大可控制三个载扇,通过挂接射频远端站系统,可以实现单载二扇、单载三扇、两载单扇和三载单扇等系统配置;组网要求:2M传输(可用微波或光纤)。缺点:室外条件恶劣,可靠性不如基站,维护不太方便。微蜂窝接入方式是以室内微蜂窝系统作为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适用于覆盖范围较大且话务量相对较高的建筑物内,在市区中心使用较多,解决覆盖和容量问题。改善高话务量地区的室内信号覆盖,与直放站接入方式相比,微蜂窝方式较好,微蜂窝能够增加网络容量,并且对宏蜂窝无线指标的影响很小。但微蜂窝方式的弱点在于成本较为昂贵,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