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抗日战争中日武器比较.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抗日战争中日武器比较.doc

上传人:小枷 2018/9/17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抗日战争中日武器比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轻武器中国优于日本
中国战场上交战双方的机械化程度都不高。前期中国的机械化部队只有靠苏联援助装甲车建立的第五军(基干为第200师)。日军对华作战时投入的全机械化部队也只有第五师团和第三战车师团。在中日两军的作战伤亡中,枪伤都占一半以上,可见轻武器在战场上仍唱主角。
从轻武器的主体枪械看,中国军队始终占优势。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中国方面,国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此外民间武装也有大量枪支(近代中国进口的毛瑟***既驳壳枪近百万支,多为富户购买,笔者的姥爷及姑父都曾拥有此枪);当时共军枪支数量不详,据相关资料记载,至1945年夏,八路军总数约90余万,枪支37万余支,平均每支枪不足20发子弹(笔者认为,这也是共军只能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之一)。
从当时双方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中国要稍优于侵华日军。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最早大批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外国购买,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此种枪在二战期间也是德军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据相关人士回忆,毛瑟枪在实战中,枪伤“进口小,出口大”。“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其弹道设计缺陷,所以杀伤力大大降低,当时有人戏称:“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性能与德国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仅有少量装备。
在轻机枪方面,(与德式枪弹通用),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俗称“歪把子”)。1939年,日军研制出九九式轻机枪,同样没有大量生产。
在重机枪方面,中国军队使用的多属马克沁式,除需水冷这一麻烦外,可靠性相当好。抗战后期,国军还大量装备了美制汤姆逊、英国的斯登冲锋枪。日军重机枪为九二式,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日军一直未装备冲锋枪类武器。
***方面,中国当时用的进口***杂乱,不过其中多数为德式毛瑟自动***,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自动***。日军主要装备的是南部十四年式(中国人俗称“王八盒子”),因弹簧钢质量差使其供弹常出问题,是兵工界公认的“二战期间最差的***”。
当时日本陆军装备特别是轻武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是因其重工业-军工基础弱于其他列强,又要集中力量研制飞机和海军舰船。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将领便抱怨战争装备比日俄战争时期强不了多少。1939夏,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与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交锋,其落后的陆战武器抵挡不住机械化部队,第六军大败,战死一万八千人(苏军为六千人)。此后,日本陆军虽提出改进装备,却因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实行保障海空的“超重点主义”,仍无力兼顾。
二、重武器中国先弱后强
全面抗战前期,日军在重武器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从地面炮兵的对比看,中国轻重型火炮数量略少于日军,日制火炮虽然在质量上不如中国进口的一些德制装备,却有配套齐全和弹药补充能力强的优势。抗战初期,国军进口了数百门质量优良的德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