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贵和尚中
一来源
国学大师张岱年曾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 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除此之外提倡和谐,推崇中道的“中和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谐统一为价值目标,形成了一套以仁守中、以礼制中、以义时中的致中和方法,既有目的善的意义,也有手段善的意义。中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二内涵
“中和”是由相对独立的“中”和“和”两个字组成。《说文解字》中对中的解释是“中,内也,从口,下上通也。”、“正也”。前者指“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不偏不倚”,后者指“发而皆中节”的“无过无不及”。由此可见,中是区别内外、偏正、上下的一种界限或标准,其基本的含义便是中正不偏、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即朱熹所言的“当其时合如此做,做得来恰好”(《朱子语类》卷六十二)。《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为“和,相应也。从口禾声”,“龢,调也。从龠禾声”,“盉,调味也。从皿禾声”,。前二者指声音相和,后者指味道的五味调和。三者共同点都是强调“和而不同”。由此可见,和是指不同元素相互配合而使得矛盾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所谓贵和, 就是重和谐, 主张和而不同; 所谓尚中, 就是尚中道, 主张中庸, 不偏不倚, 不走极端。和合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单独出现。易传中写道,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世界万事万物的运行, 尽管有各自的特殊性, 但始终保持着整体的组合, 最高程度地达到和谐, 这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所谓中就是坚持正道, 不偏离的意思。它要求以适中的原则处理问题,叩其两端,执两用中,避免过分与不及。中的外用就是和。和就是以他平他,使矛盾各方面统一在一起, 任何一方面都不过分强大, 以维持总体的和谐。如中医的阴阳平衡。和合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独创。孔子主张礼之用, 和为贵。还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即强调多样性统一, 表现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三相关文化现象
自古中国就有尚“中”的传统。相传尧传授舜四字心法,就是“允执厥中”,舜传授禹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是要强调“中”的重要性。先秦孔子继承了这一传统,非常强调中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时中”、“用中”,曾感叹人们忘记用中时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的孙子子
思更是专著文章《中庸》来强调中的重要性。宋儒朱熹将《中庸》列四书之二,更可见在传统文化中对“中”的推崇。
自古以来中国也有尚“和”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太史史伯就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的思想。齐国的晏婴则以烹饪和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