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污染的皮毛、土壤、水源;食死于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感染本病。
(一)炭疽的流行因素
但炎热多雨有利于该病的传播,因为炎热的气候和潮湿的环境是炭疽芽孢杆菌发芽繁殖的最佳时期,此时人往往穿衣单薄,皮肤裸露部位多,易受蚊虫叮咬;由于洪水泛滥,容易使沉积在土壤中的炭疽芽孢冲出,随水流污染地面,增加了人和动物感染的机会,导致人与动物炭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在这个时期,人和动物居住比较密集,长期在不良环境中生存,身体抵抗力减弱,极易造成该病的暴发流行。
(二)动物炭疽的诊断和治疗
动物没有先兆突然倒地死亡,应疑似为炭疽。从死亡动物的鼻、口腔或肛门流出煤焦油状的血液更要特别警惕炭疽的可能性。如果疑似为炭疽,就不能打开胸腹腔,以防溢出液体扩大污染,应由兽医人员参加处理,在死亡动物耳根外缘切一小口或切一片组织进行血涂片和病原分离,一般来说,血液凝固慢,呈黑色,镜检和培养易获成功。
在一般情况下,患炭疽的首例动物不易被发现,大都是出现死亡动物后才在同群动物中发现被感染。对于患病动物的处理,原则上是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家畜或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应严加隔离并由专人饲养治疗。在发病早期静脉注射青霉素钠盐,按12000~17000u/kg体重给药,6~8小时后再用一般标准量行青霉素疗法、或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按6000~10000u/kg体重给药,但应于24~48小时后再次给予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效果更好。
(三)人类炭疽的诊断和治疗
病人生活在己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和水源中从事过挖掘等活动的流行病学背景条件下,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周围组织非凹陷性水肿,疼痛不明显,或直接发生大片水肿和坏死区,伴有中度以上发热和引起该区的淋巴结肿大时应疑似患皮肤炭疽。同时对于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腹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水样便、或高热、呼吸困难、伴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等症状时;应考虑疑似患肠炭疽或肺炭疽,应尽快采集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涂片显微镜检查炭疽杆菌和细菌分离培养炭疽杆菌,以便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
对炭疽疑似病例应隔离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成人一般剂量为80~320万单位,分2~4次肌注,疗程5~7天。对于重型病人,剂量增至每日1000万单位以上,并进行静脉滴注和对症治疗。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可选用其它有效抗生素治疗,对于皮肤病灶切忌引流和挤压,以防止败血症和混合感染,肿胀部位可用冷敷法消肿,创面保持清洁,%的高锰酸钾液冲洗,外敷无刺激的软膏。
(四)炭疽的防制措施
,向群众宣传炭疽的预防知识和危害性,群防群治,自觉做到"三不"、"一坚持"即对已经死亡或确诊患病的动物不屠宰、不剥食、不销售,坚持死亡动物尸体焚烧。
,通过在群众中普及炭疽知识,让他们了解人和动物发病时的症状,若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