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doc

上传人:w447750 2018/9/21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作者:马原野学号:13121163
摘要: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起来,有的相反则把快乐与道德对立起来否定感官快乐,追求禁欲主义,还有的认为德性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些观点,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并围绕"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中心命题着重探讨了幸福的内涵,达到幸福的条件、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实施德性教育,个体道德和公共道德结合,幸福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等,这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也将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幸福观德性至善评价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背景
自给自足的城邦生活和哲学探索由自然转向人本身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加深,另一方面富有奴隶主和自由贫民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温和民主制”的思想,也就是说抑制最富有阶级,扶持贫民,强化中层阶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认同的公正的体制,通过这种公正的体制,城邦生活可以有序、稳定的进行,公民会获得平等的参与政治的权力、受教育的权力,在拥有了平等权力的同时,公民会完善自身的德性,追求幸福、至善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扬弃体现在,苏格拉底虽然关注人自身,但他更注重的是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根据,他的伦理思想仍然具有一种抽象性,并没有把伦理问题置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伦理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性,他把关注的目光置于现实社会,人们的各种德性都是根植于城邦生活之中的,也是与城邦生活密切联系的。
什么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幸福是一个关于人的概念,只有有意识的人才能认知到幸福,亚里士多德正是基于人和人性的认识提出了他的幸福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性论的思想。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无论是牛,还是马,以及其他动物,我们都不能称之为幸福的。因为它们没有一种能分有这种现实活动[1]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等级的是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而比植物灵魂高一等级的是动物灵魂或感觉灵魂,最高的形式就是人类灵魂或理智灵魂。
‚人是整治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是一个人或一匹马或一个家庭,当它生长完成以后,我们就见到了它的自然本性;每一自然事物生长的目的就在鲜明其本性[2]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 页
”。显然,当人生长完成后,他的自然本性就显现在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参与城邦生活就是这个个体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ƒ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德性到底是什么呢? “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4]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亚里士多德把感受和潜能都否定了,他认为德性就是一种品质,而德性更是这样的一种品质,不仅以它为德性,更加要使它优秀。动物不能说是幸福的,正是因为它们没有理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