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软土地基的特性、处理方法及适用范围;
重点掌握砂垫层的设计与施工要点;理解其它软弱地基常规
的处理方法。
第 11 章地基处理
本章提要
软土的主要特征是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和渗透性小。地基处理的目的是采取各种地基处理方法以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使其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本章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有换填垫层法、排水固结法、砂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化学加固法、加筋法及托换技术等。要求掌握各方法的作用原理、适用范围及其设计计算、施工质量要求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软土地基工程条件,比较和分析得出较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本章还介绍了复合地基概念,要求掌握复合地基的特点,与一般浅基础、桩基础的区别。了解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熟悉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第 11 章地基处理
§ 地基处理概论
软弱土是指淤泥、淤泥质土和部分冲填土、杂填土及其它高压缩性土。由软弱土组成的地基称为软弱土地基。
,称为淤泥;,则称为淤泥质土。
第 11 章地基处理
软弱土地基的特征
含水量较高,孔隙比较大。
压缩性较高。
抗剪强度很低。
渗透性较差。
具有显著的结构性。
具有明显的流变性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利用换填、夯实、挤密、排水、胶结、加筋和热学等方法对地基土进行加固,用以改良地基土的工程特性。
1)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
2)降低地基的压缩性;
3)改善地基的适水特性;
4)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
第 11 章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方法分类及应用范围
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无非是置换、夯实、挤密、排水、胶结、加筋和热学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千百年以前以至迄今仍然是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基处理的方法具有多种处理的效果。如碎石桩具有置换、挤密、排水和加筋的多重作用;石灰桩又挤密又吸水,吸水后又进一步挤密等,因而一种处理方法可能具有多种处理效果。
第 11 章地基处理
三、地基处理的基本原则
在选择处理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建筑物的体型、刚度、结构受力体系、建筑材料和使用要求,荷载大小、分布和种类,基础类型、布置和埋深,基底压力、天然地基承载力、稳定安全系数、变形容许值,地基土的类别、加固深度、上部结构要求、周围环境条件、材料来源、施工工期、施工队伍技术素质与施工技术条件、设备状况和经济指标等。
施工中需考虑对场地及邻近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占地大小、工期及用料等。
第 11 章地基处理
§ 复合地基理论
复合地基概念: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
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
复合地基有两个基本特点:
①加固区是由基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是非均质和
各向异性的;
②在荷载作用下,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作用。
第 11 章地基处理
复合地基与桩基的区别:
二者都是采用以桩的形式处理地基,但复合地基属于地基范畴,而桩基属于基础范畴,所以两者又有本质区别。
复合地基中桩体与基础往往不是直接相连的,它们之间通过
垫层(碎石或砂石垫层)来过渡;
而桩基中桩体与基础直接相连,两者形成一个整体。
天然地基
复合地基
桩基础
第 11 章地基处理
根据地基中增强体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复合地基作如下分类:
1、按增强体的方向分类
(1)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通常称为桩体复合地基;
(2)横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包括土工合成材料、金属材料
格栅等形成的复合地基。
2、按成桩材料分类
(1)散体材料桩——如碎石桩、砂桩等;
(2)水泥土类桩——如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等;
(3)混凝土类桩——如CFG桩、树根桩、锚杆静压桩等。
第 11 章地基处理
§ 换填垫层法
b
回填土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西南科技大学
将基础底面以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的部分或全部挖去,
然后分层换填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灰土、高炉干渣、
粉煤灰)或其它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等材料,并压(夯、振)
实至要求的密实度为止,这种地基处理的方法称为换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