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4例应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并采取护理防治措施。结果:经过护理干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受损血管恢复正常。结论:选择恰当的注射方法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护理,可有效的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68-02
我科在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因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推注或静脉泵入致静脉炎发生共44例,经过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4例,男性26 例,女性18 例,年龄 35?91 岁,均为外周静脉推注或泵入胺碘酮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10例。给药途径:所有病人均直接经外周静脉途径给药。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给药时间>4 h者局部静脉炎发生率达92%。其中Ⅰ级静脉炎 22例,Ⅱ级 19例,Ⅲ级3 例。
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科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应用后致静脉炎44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从使用的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发生静脉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1]: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改变,可触及硬结。
对收集的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2 原因分析
药物因素
,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2],从而引起静脉炎。临床上常用的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低,呈酸性,若配伍后偏离其PH值范围,则可能产生浑浊,沉淀或加速分解[3],引起静脉炎。胺碘酮注射液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经排除药物浓度及持续时间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后,单纯为药物自身因素导致静脉炎的有1例。
给药浓度及持续时间不当
胺碘酮注射液的输注浓度与静脉炎形成有关。我科临床常用胺碘酮注射液抗心律失常的浓度分2组:一组为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 mL加入胺碘酮300 mg(即6 mg/mL),另一组为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 mL加入胺碘酮600 mg(即12 mg/mL)。经观察对比输注浓度高的一组病人比输注浓度低的一组病人容易引起静脉炎。据文献报道:静脉输注胺碘酮浓度>3g/L时,易引起外周静脉炎。另外胺碘酮的输注时间也与静脉炎的形成有关;如静脉输注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其浓度不超过2g/L,也可引起静脉炎[4].高浓度胺碘酮外周静脉泵入的时间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正态分布关系,2小时之内几乎无静脉炎发生,泵入20―30小时,静脉炎发生率最高,47小时后继续泵入胺碘酮静脉炎发生率未见增加[5]。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