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孟子思想
性善
民本
政治
教育
理想人格
四端说
存养善性
教
学
天人合一
舍生取义
知性知天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民心所向
以德服人、与民同乐
养民、教民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质疑、多思、坚持、谦逊
提出话题
正面劝导
反面论述
破其“大欲”
引出主张
阐述措施
岔开提问,转谈王道
提出论点,以例引导
正面晓谕,指明方向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是不为,非不能
推恩
引出“大欲”,指出危害
以战为喻,主张施仁
辟田地,朝秦楚
后必有灾
宣王请教
孟子说仁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王道”与“霸道”
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
答: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保民而王、推恩、制民之产、使民以时、教民)
思考题
思考: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所用「以羊易牛」、「为长者折技」、「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三例分别讲了什么道理?
答:「以羊易牛」,说明齐宣王具有「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而产生不忍之心;「为長者折技」,说明齐宣王虽然具备仁心,但沒有施行仁政,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引自《诗经》意思是说,如以身作则,作妻子和兄弟的榜样,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
孟子为什么说齐宣王不行王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答:齐宣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于禽兽,而没有「推恩」于百姓,他欠缺的是「仁术」,即没有爱护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来说,是「不为」,而非「不能」。
思考题
为什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答:因为有敬老护幼的心,又能推己及人,把爱自己亲人的心推广到爱护百姓,令人民安居乐业,必定会得到人民拥戴。这样治理天下,便好像在掌上运转丸珠那么容易了。
思考题
写作技巧
(1) 掌握心理,因势利导。
(2) 结构严谨,说理透辟。
(3) 善用比喻,气势迫人。
(4) 运用对比,加强说理。
(5) 善用修辞,增加文釆。
对比    反诘   对偶   引用   排比  明喻
作业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
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
C、然后从而刑之
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
明
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任重道远
吝啬
爱护
喜爱,喜欢
明亮
视力
清楚,明白
贤明的
述说,谈论
讲,说
道义
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