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高中历史课程(必修3)讲解.ppt

格式:ppt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历史课程(必修3)讲解.ppt

上传人:nb6785 2015/9/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历史课程(必修3)讲解.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中历史课程 (必修3)讲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郝瑞庭
一、高中历史教材的总体特点
版式编排:正文、副栏;
资料卡片:重在结合课文,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
知识链接:背景介绍、名词概念解释、重要内容的拓展;
学习思考:问题设问,目的在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思考和探究习惯;
课后栏目:
自我测评:结合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巩固学习知识。
材料阅读与思考:结合课文,提供原始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1、必修三专题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二、教材内容分析
2、必修学习专题的特点
同一模块内各专题之间的共同点:
——时序系列
——内容系列
——思想史
——思想的演变与多元

——多元、碰撞与交融的意义
同一模块内各专题自身的共同点:



专题史体例的利弊分析
对教学有利的方面:
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以灵活地选择历史内容,并有较大的包容性;
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对教学不利的方面:
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
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
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
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立意:了解儒学的起源、奉为正统及其流变的过程,探讨儒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四课:百家争鸣、儒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内容的对应性)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一次伟大突破,一大批思想家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与代表。
社会条件:“诸子出于王官”(刘歆);“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方政,时君时王,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
(2)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仁——爱人、忠恕之道;礼——周礼,尊尊、尊君、亲亲
《论语》——为政之道、道德训条、伦理格言、人生哲学, 儒学的多边引申和扩展:孟子——民贵君轻原则(浩然之气的精神境
界、大丈夫的人格)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与天
人相分,注重礼乐教化、性恶论)
相关问题:儒家经典中的《易传》《大学》《中庸》作者和时代存疑;书中提出与儒家相反相成的天道、自强不息的人道、治天下的治道和大同社会理想等重要概念和命题,影响至深至远。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3)老庄之学:《道德经》(《老子》)——译本最多、注解最
多,特点在集“治国”和“治身”于一体,闪烁着深湛的智慧和
精义;成书年代——春秋末战国初(长沙马王堆帛书和1993年湖
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而证明);学说特点——朴素的辩证法,“自然无为”的“治道”;老子学说的发展——庄子:精神自由的追求与浪漫主义的情怀(图片:书影图片,泉州石刻)
(4)法家思想:先驱人物李悝——商鞅提倡——韩非集大成;理论特点——应时应势而定政策、以法为尺度的现实主义,社会理想在于通过变革而“富国强兵”、中央集权,在理论上是儒家的对头,在实践上是儒家的竞争对手。影响——秦国的迅速崛起与消亡
(5)墨家:纪律高度严明、具有侠气和牺牲精神的战斗团体;学说内容——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尚同(是非和价值标准的高度统一)、非乐(反对儒家的“乐教)、非命(否定天命)等,理论贡献——认识论和逻辑学;汉代以后而成绝学。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儒学的兴起
(1)”焚书坑儒“批判
法家思想的影响——秦国的崛起与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其“严而少恩”的特性又成为统一帝国的掘墓人。(立意:探讨儒家勃兴的历史原因、体现价值判断)
(2)罢黜百家:汉初儒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