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课: 物态变化
温度
一、温度
(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
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
(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
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
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 Ⅱ.体温计:35℃~42℃、℃;
Ⅲ.寒暑表:-35℃~50℃、1℃.
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
P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P
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图2
10
℃
20
图1 1
40
℃
30
P
五、体温计
1. 量程:35℃~42℃;分度值:℃.
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否则只升不降)
☆典型例题
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图2中的示数为-9℃。
2. ℃,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
:℃;B:小刚:℃;C:小明:℃;D:小华:℃
3. 体温计比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玻璃泡一些,玻璃管的直径一些,因此,体温计的分度值更一些。(填“大”或“小”)
规律总结:温度计的分度值越小,表示其灵敏度越高。为了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只能增大温度计的玻璃泡,减小细管的直径。
熔化与凝固
一、定义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生活中熔化与凝固的现象:蜡烛点燃后,蜡熔化;炼钢铁时,钢铁熔化;冬天水结冰了……
二、实验: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1. 酒精灯的使用:1) 往酒精灯加酒精时,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
2) 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3) 点燃酒精灯时,一般用火柴点燃,不能用已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
4)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 海波熔化实验:用水浴法加热——为了海波受热均匀。
三、固体的分类——晶体与非晶体
1.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常见晶体:冰、金属、萘、海波。
2.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继续上升。常见非晶体:松香、石蜡、沥青、玻璃。
3.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