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报纸深度报道的竞争力探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日渐迅速。手机、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曾经的媒介巨头——报纸的威胁,阅读报纸的群体正在逐渐减少。可以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报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萎缩。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南方周末》作为一份有历史的报纸却能够屹立不倒,他已有着20年的历史,成为了中国报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南方周末》的成功在于他与众不同、立意深远的深度报道。
关键词:报纸;深度报道;竞争力
本文选取十八大报道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内容,着重分析了其深度报道的特点、优势,意在为举步维艰的报业发展中探索出合适的深度报道领域的道路。
一、报纸的生存环境——既有远虑,又有近忧
虽然新媒体的发展对报纸确实存在着冲击,但是冲击的程度如何,是否真的举步维艰,人们对此并未形成共识。对此,笔者整理了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发现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
根据2012年3月为止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推算,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看,2011年,互联网业务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2%,几乎占据了传媒产业的半壁江山。而报纸现在则只占据了市场的12%。[2]
报纸很大一部分盈利来自于广告。根据中广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仅占行业收入的20%。从广告市场的百分比来看,报纸媒体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威胁。[3]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是有源可溯的。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得现代人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体现在速度上。相对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纸质媒体早已失去了时效性这一优势。与此同时,受到新媒体冲击的传统媒体,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报刊对于资金回笼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节约成本上,人员配置和产业规模上都与电视台和大型门户网站差距甚远。
二、《南方周末》的竞争优势探究——以深度报道为中心
在2012年的媒体公信力调查中,南方周末仅次于《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排名第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南方周末》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深受好评的深度报道。
(一)选材上——“长尾”
笔者在南方周末的官网上查询了在十八大期间的共30天中的热门新闻,总结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深度报道比重大,选材以小见大。《南方周末》一贯给人的印象就是“打黑”“揭幕”,但是这些主题中并未出现这些题材,而是选取了各个领域中引人深思的值得关注的话题进行报道。2、报道涉及的范围广,覆盖社会热点。在《南方周末》所反映的热点报道里,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单就笔者选择的30天内的报道,就涉及到了闭幕不久的十八大,涉及到了农村问题,学生问题,包括在微博上流传甚广的切糕事件,这些问题都是当时热点事件。
尽管选取的样本并不大,但是依然可以展现《南方周末》在选材上的优势。《南方周末》在不断推出一些严肃深入的打黑揭幕报道的同时,也不断涉及一些民生报道,这些报道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于身边新闻的需求,同时保证了深入报道的持续社会效应。因此,在选材上出现了以民生热点为报道主体,以揭幕打黑为特色的报道体系。这种形式就如同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抓住主要的重大新闻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容易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