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聊城光岳楼实践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28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聊城光岳楼实践报告.doc

上传人:s0012230 2018/9/25 文件大小:2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聊城光岳楼实践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聊城光岳楼实践报告
光岳楼,也称为“余木楼”、“鼓楼”、“东昌楼”。它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年)。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了中国十大名楼。
光岳楼是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它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时期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极为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明王朝建立初期,其北方的局势很不稳定。为了防御蒙古族统治集团复辟,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从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将筑土城改筑为砖城。为“严更漏而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又用修城余木,建造了一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故初名“余木楼”。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即1496年),吏部考工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此称。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
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4棱台,。,,,向上渐有收分。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门相同,,,,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台顶边砌叠涩出檐砖三皮,上筑女墙,,,楼以南向为尊。南向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阆苑瀛洲”,分别由安跃拨和朱续罩题写。据史料记载,安跃拨、朱续罩均为清代人士,由此可知,此二匾额均为后来维修光岳楼时所加刻。西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门则是登楼的唯一通道,,,。拱门内又另砌小券,。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4级至梯台。楼台南壁设有一小窗,供通风采光之用,北转升37级至平台,再升15级达台面,共计56级。梯井口上筑一敞轩,以防雨水侵入。其建筑年代,似为清乾隆年间。其位置恰在楼东之中轴线上,由于东门为主要大道,增其建筑以为标志。敞轩面阔5间,进深3间。明间、,。梯井口占明、次3间。梢间形成一周敞廊,柱间设槛墙,安吴王靠,可供登楼时休息之用。敞轩不施斗拱,单檐歇山卷棚顶,轻巧明快。在敞轩梯口处挂有当代书法名家启功所题写的
“共登青云梯”木刻匾额,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台面墁砌,绕以女墙,东西两侧设有排水道。
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高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第一层楼,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7间,明间面阔特大,,次间、梢间较明间为小,。尽间面阔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