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红楼梦》身不由己的命运.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楼梦》身不由己的命运.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8/9/26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楼梦》身不由己的命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红楼梦》身不由己的命运
鲁迅针对《红楼梦》曾有一个著名论断:“(在这部作品里)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诞生时,中国恰逢盛世衰败,贾宝玉以补天之石姿态出现,却不能扶摇摇欲坠的大局。一百年来,这部小说成为各路名家宣讲言论的工具,文学角逐政治,结局显而易见。
考证派叫板索隐派
乾隆年间程高刻本问世不久《红楼梦》就大为风行,嘉庆年间已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红楼梦》专论――《红楼梦评论》,他运用叔本华哲学分析了小说的悲剧精神,将其列为可与《浮士德》媲美的世界悲剧。
清末对《红楼梦》的研究多是对书中人物情节真实原型的猜测,研究者更多关心书中“隐晦”了些什么。老派红学领袖蔡元培1917年出版的《石头记索隐》,总结了清末以来流传的《红楼梦》反满学说,将《红楼梦》中人物事件与历史一一对照,意在强调曹雪芹写作有极强的影射和反满意图。蔡元培开始作《红楼梦》疏证是于1898年之前,此后从庚子国难到辛亥革命,国事纷乱。在这个特殊时期,这种推理的教化意味不言而喻。《石头记索隐》成书后畅销一时,重版6次,一直到抗战时期仍有人重提《红楼梦》反清复明,索隐派一度成为红学主流。
五四运动时,胡适整理国故,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出中国积贫积弱的病根,在他看来,《红楼梦》的颓废精神与他笃信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不能相容,他极力贬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作者思想,与蔡元培的索隐派旧红学叫板。胡适考证《红楼梦》属单纯自传性质,该书只是老老实实描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那班猜谜的红学大家……偏要绞尽心血去猜那想入非非的笨谜,……用尽心思去替《红楼梦》加上一层极不自然的解释。”
但蔡元培坚持认为自己的索隐“审慎之至,与随意附会者不同”。针对胡适的自传说,他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曹氏家事未必尽合书中所写”。蔡胡之争最后以握手言和结束,谁也没有说服谁,两派红学并存。
梁启超强调了新小说对民众的启蒙作用,“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对于传统小说《红楼梦》也可以有全新的诠释。但最早提出要把《红楼梦》看作政治小说、伦理小说、社会小说、哲学小说、道德小说来读的,是1904年发表在《新小说》中,署名侠人的文章,作者认为要从作品描写的社会背景理解全书,应赋予《红楼梦》以现代意义。胡适对《红楼梦》思想性的否定对五四以后的红学产生极大影响,这类启蒙阐释只能被边缘化。
两个小人物发出质疑
作为胡适的弟子,俞平伯是红学考证派的重要代表人。毕业于北大文科的俞平伯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授和系主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22年,他与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时期最早的新诗刊物《诗》月刊,是我国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红楼梦辨》是其早期著作,后来作者对书进行了修改,更名为《红楼梦研究》,于1952年出版,在学界引发巨大反响,重印6次,多家报纸予以推荐。1953年5月的《文艺报》也对本书作了报道,完全肯定其学术价值。
此时有两个年轻人也看到了这本书。27岁的李希凡毕业于山东大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学****23岁的蓝翎与李希凡是大学同学,在北师大工农速成中学任中学老师。李希凡后来回忆说,当时他向《文艺报》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