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短信联结校与家
一次聚会上,一位身为学生家长的朋友对我说:“平日里,最怕接听你们老师的电话,电话一响,一定是我们孩子犯了错误,又要叫家长了,令人头疼啊!”这位家长的话,让我感到震惊和难受。而动辄请家长,俨然成了一些班主任老师的杀手锏,通过这种手段不能达到目的不说,其所引发的社会负面效应恐怕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被请来的家长类型多多:有的平日溺爱孩子,到了学校一味帮孩子说话,老师生气;有的家法甚严,气冲冲来到学校,对孩子张口就骂,乃至拳脚相加,孩子自尊受伤,老师尴尬:有的家长平日对孩子疏于看管,不善言辞,来到学校只是呆坐,唯唯而已。凡此种种,不仅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会加大师生之间的鸿沟,让学生和老师的进一步沟通产生障碍。
请家长的初衷无非是实现家校互通,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但我们却对这种好的教育方式做了错误的解读:学生犯错,为了惩戒学生,我们才叫家长。无怪乎家长反感,学生抵触。那么如何才能让家长理解我们的用心,并真心合作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我以为是做好平时的功夫,在平时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而不是一味
“告状”。
平时,家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老师就有必要做些提醒,用电话有时不便,于是我想到了一种于对方惊扰少的方法——短信息。发短信前,我首先摸清家长的工作性质,以便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其次,摸清每位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及时掌握每个孩子的思想动态,并把这些都收进每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我想,当家长看到在班主任的热情和关怀下,自己孩子有了进步,看到孩子快乐地成长,家长一定是欣喜的,这样,家长就愿意和班主任接近,愿意和班主任交心,并会成为班主任的朋友,共同教育好学生。收到我的短信,很多家长很是惊喜。对做生意,整日忙于应酬,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我便发短信提醒:“请你有空一定和孩子多多交流,赚钱重要,孩子更重要!”对孩子经常犯错的孩子,不忘鼓励:“您的孩子最近学习有很大进步,请您回去一定多多鼓励!”对于在外打工的家长:“请放心,您的孩子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请在电话里多鼓励!”有的孩子上课发困,我会短信问询家长孩子是否按时休息。和一位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谈话,谈及他的家庭,学生告诉我他无心学习是因为父亲嗜酒,母亲爱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关心。我除了劝告他要有顽强的意志,同时给孩子父母发了几个短信,进行规劝,希望他们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争取做孩子的榜样。不久,这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