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毛皮动物褪黑激素应用现状和前景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毛皮动物褪黑激素应用现状和前景分析.doc

上传人:170486494 2018/9/27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毛皮动物褪黑激素应用现状和前景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毛皮动物褪黑激素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1917年,Mccord与Allan首次报道了松果体提取物能够漂白皮肤色素细胞的现象。1958[1]年从肉牛松果体中首次分离出这一化合物。并鉴定其化学结构为N-乙酰-5-甲氧基色***。1985年褪黑激素埋植技术作为国际毛皮兽养殖业公认的先进技术,首次在北美的毛皮兽养殖场应用。1995年中国农科院特产所合成的高生理活性褪黑激素,曾获得联合国科技信息促进系统颁发的科技创新之星奖,制成的毛皮动物专用褪黑激素埋植剂,近年来深受养殖户的欢迎。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MT参与了对动物换毛、生殖及其它生物节律和免疫活动的调节,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展示了在医药、化妆品工业、畜牧业及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商业应用前景。
1概述

褪黑激素(melatonin,5-甲氧基-N-乙酰基色***,MEL、MT或MLT)是一种叫吲哚类物质,由松果体5-羟色***(5 -HT )通过两种酶的作用合成。褪黑激素是一种叫吲哚类物质,由松果体5-羟色***(5 -HT )通过两种酶的作用合成。动物的松果腺合成和释放褪黑激素,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主要受外界光线的调节。白天,光线经视网膜转变成神经信号传入松果腺,抑制MT的合成和释放;黑夜,光信号减弱,激活松果腺内MT的两种合成酶,刺激MT的合成和释放。
褪黑激素在动物生殖、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和神经调节等方面具有生物学功能,还有抗自由基作用。

毛皮动物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属于季节性换毛。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动物以其故有的机制和速度进行着毛的生长与脱换,其中周而复始的光周期变化是其换毛的首发信号。光照长短的季节性变化是通过以下机理调控动物换毛的:光照的长短交替通过动物眼睛的刺激,作用于动物颅腔内位于间脑顶端的松果体,影响松果体的分泌活动,特别是褪黑激素(MLT )的分泌量,进而调节动物的换毛和生殖等季节性生命活动。
其作用机制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长日照之后,给受试动物埋植MT,由于MT的持续释放,模拟了冬季的短日照状态,促进夏毛脱落,冬毛生长,从而促使各种经济动物提前换毛,毛皮早熟,达到提前取毛的目的。
2褪黑激素埋植对各毛皮动物毛被生长影响的研究

孔庆松[2]等(1995)对293只成年和当年产水貂用褪黑激素植入物处理,发现处理后的水貂,食欲旺盛,死亡率降低。成年水貂在6月15日用含5毫克褪黑激素的植入物处理后,冬皮在10月4日即可成熟,比对照组提早2个月。当年产幼貂在7月15日用含5毫克或6毫克的褪黑激素植入物处理,或在7月20日用含6毫克褪黑激素的植入物处理,其冬皮分别在10月15日和10月20日即可成熟,比正常打皮时间提前40天和52天。
张少忱[3]等(1997)对标准色成年雌貂818只,幼龄雄貂1017只进行褪黑激素埋植每只水貂埋植含10毫克褪黑激素的植入物一粒,结果表明,不论性别和年龄,用褪黑激素处理的貂夏毛脱落和冬毛生长都比对照组快。成年雌貂45天开始换毛,82天时即可毛皮成熟,取皮提前了85天;幼龄雄貂35天开始换毛,80天毛皮成熟,取皮提前了47-55天,且成年雌貂和幼龄雄貂毛皮皮张长度都比试验组增长15%以上。
王孝胜[4]等1994年7月15日给286只幼龄水貂埋植了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