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卢沟晓月 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7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卢沟晓月 教案.doc

上传人:w447750 2018/9/27 文件大小:7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卢沟晓月 教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次
时数
2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卢沟晓月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感知作者透过卢沟晓月文化符号(意境)的梳理表达出的强烈的民族自尊。
二、通过阅读体验,尝试对历史和现实加以联想和想象。
三、理解作者用对比传达心声的说法。
四、揣摩文章古典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立意和炽烈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透过卢沟晓月文化符号(意境)的梳理表达出的强烈的民族自尊;联想和想象的阅读体验。
难点:理解作者于古典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立意和炽烈情感。
教学方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图片(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
板书设计卢沟晓月
行文思路:1、为卢沟桥营造苍凉凄清的古典审美氛围。
2、记述描写卢沟桥的风物胜境、历史沿革及卢沟晓月的妙境。
3、呼唤卢沟桥“明光大来洪涛冲荡”的清晓。
艺术表现手法:1. 透过卢沟晓月这一意境表达出深刻立意和炽烈情感。

、强烈。

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题一。思考题二、思考题三可在课堂讨论时完成。
后记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
重点环节提示
一、导入新课
提起燕赵大地,我们会想到什么?是慷慨悲歌的壮士荆轲,还是金碧辉煌的皇家故宫?是巧手鲁班的赵州桥,还是巍峨蜿蜒的秦长城?七十年前,当日寇的铁蹄践踏在卢沟桥上,作家王统照想到的是凄美清幽的“卢沟晓月”,看到的是“血痕染过的石狮”,听到的是桑干河水的“日夜呜咽”,心中呼喊的是“洪涛冲荡”的早日到来……
二、作者简介
王统照(1897—1957) 中国作家、诗人。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山东诸城人。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长期从事写作和教育、编辑工作,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五四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美”与“爱”的理想同丑恶现实的矛盾,现实的严峻与惨烈,使他不得不表现美好愿望最终遭到破灭的主题。其后的创作则比较着重揭露旧社会的罪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等职。著有诗集《童心》、《这时代》、《横吹集》,小说集《春雨之夜》和中长篇小说《一叶》、《黄昏》、《山雨》。
三、相关资料

卢沟桥始建于金章宗年间。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说,在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一碑,东边的是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是“燕京八景”之一。西边的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
可提问学生。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
重点环节提示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