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分析电影之《三傻大闹宝莱坞》
前段时间在在网上看了一部评价颇高,好评如潮并且被网友极力推荐的印度宝莱坞电影《3 Idiots》,中文译名为《三傻大闹宝莱坞》或者《三个白痴/傻瓜》。看完后真觉得它是一部极好的影片,堪称经典,只是觉得译名翻译的不是太好。
据引进方中影集团介绍,该片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讲述了三个共居一室的好朋友在大学里追寻梦想、实现自我的成长故事,用幽默的手法探讨了深层次的教育、社会问题。同时本片获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波曼·伊拉尼)、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并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
影片由拉库马·希拉尼导演,阿米尔·汗、马德哈万、沙尔曼·乔什主演,2009年12月在印度上映后,获得第57届印度国家电影奖、2010年印度国际电影学会大奖、2010年印度电影观众奖、2010年星尘大奖、2010年星幕奖等多项印度国内电影奖项。
这是一部好到无法形容的电影,以现实主义开头,用乐观的态度调侃那些存在多时的沉重话题,用调皮的方式代替粗暴的反抗力图改变令人窒息的制度和惯性,最终以理想主义结束。本片讲述了三个好兄弟的故事:一个缺乏勇气,一个背弃理想,而另一个仅仅是位富家子弟的替身。三位年轻人嬉闹抵抗印度填鸭式的教育,他们学会了坚强、坚持,而与此同时他们教会了一个固守陈规的校长,什么叫做理想。
“以无聊抵抗无聊”是烈日当空下的中国学生采取的生存态度,远在印度的年轻学生竟是同道中人,不过不要以为三个小伙子真是傻仔任人摆布,实质上以嬉闹行为抵抗印度填鸭式的教育谬况,宣传教育体制改革。当中还奉送热闹的宝莱坞歌舞。开始大家可能会认为是单纯的喜剧片,实然里面内容很多,关于教育体制的问题, 思考问题的方法,兄弟感情,爱情等。少见的印度式校园青春片,捣蛋中又不忘数落印度严重的阶级及自杀问题,《美国处男》式的无聊,《罗密欧与茱丽叶》式的爱情、《红磨坊》式的歌舞,一顿包罗美国味的印度大杂烩,无怪乎深得观众欢心,打破印度票房纪录, 的骄人成绩。
兰彻、法涵、莱俱,三个男孩是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的学生,他们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家庭太多的希望。
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兰彻可以说是一个精英,一个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自己要干什么的学生。他不喜欢填鸭式的教育,他不在乎分数,不在乎名次,他所践行的正是我们现在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他做到了,我们却依然被应试教育摧残着。
法涵喜欢摄影,却因惧怕父亲的权威,去读不喜欢的机械工程,因为他的父亲要让他当工程师,并且引以为傲。最后在兰彻的帮助和鼓舞下,他成功得说服了他的父亲走上了摄影得道路,去追逐自己的理想。
莱俱出身贫困的家庭,家庭的贫困给了他巨大的压力,姐姐得嫁妆,瘫痪的父亲……这些压力使得他缺乏勇气去面对未来,他选择过轻生。幸运活命的他明白了生命、信仰的价值,最终在兰彻帮助和鼓舞下找到理想工作。
影片中的主人公兰彻拥有智慧非凡的头脑,虽然出身卑微,可是却从来没有放弃梦想!他不喜欢大学的“填鸭式教育”,屡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