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汉字和书的故事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书的演变
在没有汉字之前……
结绳记事
刻木记事
画图记事
同学们,这些记事的方法方便吗?
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是黄帝的一名史官。一个冬天的早晨,他上山打猎,在雪地上看见山鸡走过后留下的印迹,得到启示,就用爪印的形象表示鸡。他看到太阳、月亮、田地、树木,就画出了日、月、田、木的象形图画。后来,仓颉经过一番思索,把这些符号作了简化,创造出了文字。
汉字真是一个人造出来的吗?人们为什么要造字?
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zhòu)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
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
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
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
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蔡伦与造纸术
一千九百多年前,蔡伦在改进民间劳动人民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探索,制造出了以树皮、破布、废鱼网为原料,适于书写、价格便宜、又轻又白的纸张,从而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和推广。以后,中国的造纸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大陆。
在毕昇发明新的印刷方法以前,人们把整版的字刻在一块木板上,如果一个字没刻好,整版就要报废了。经过思考,毕昇尝试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长方体,再在每一个长方体上面刻出不同的字,用火烧硬。印书的时候,把不同的字按书的内容拼成版来印书,书印完后,把字拆下来再保存,以后印新书时还可以再用。其中某一个字坏了,可以另作一个代替,而不必换掉整版。这就是活字印刷。
毕昇与活字印刷
我们可以从蔡伦和毕昇的故事中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