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千古风情话离别.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千古风情话离别.doc

上传人:zbggqyk171 2015/9/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千古风情话离别.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千古风情话离别
古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唯美怡情的古风词韵陶冶着无数华夏儿女。而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他们或是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乡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此中情意,怎一个“别”字了得。正如诗人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概括出了人类别离时的共有情感。所以,诉离愁别绪、话深情厚谊、寄理想抱负就成了送别类诗歌常见的主题。在六年级学生毕业之际,我选择了四首送别诗歌《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进行送别诗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古人不同的送别方式,以话语相送的情深意重,以目光相送的悠远绵长,以喝酒相送的豪爽豁达,以唱歌相送的殷切洒脱,但是无论以什么方式相送,都是以真情相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一、书声朗朗,情境美读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入情入境的朗读会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仿佛文字有了生命。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快或慢的语速,情感的起伏迂回,就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由于小学生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就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教师应当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生情。
本节课以“了解诗意、走入诗境、感悟诗情”为总体思路,重点导读两首诗、略读两首诗,并注意读出古诗文的节奏和韵味。通过节奏、停顿、平长仄短的指导,如七言诗歌的诵读有“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三”节奏,如“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感受读诗的乐趣。
古诗词本身就是一段凄美的故事、一幅精美的图画、一首美妙的乐曲。而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中国民乐注重意境的描绘,讲究情感的渗透,往往在乐曲一开始就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并在旋律的舒扬中铺陈情感,正适合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匹配。在音乐的渲染和催化中,诗词的意象和情境更具立体动感,又使得学生于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陶冶。教学时我采用了洞箫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来创设离别氛围,通过不断地诵读品味诗中所包含的友情、不舍、担忧、祝福等,激发了学生深层的审美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诗词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二、品评语言,感受诗情
古典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精练,优美,有时一个词、一个字就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涵泳,体味古诗语言的丰富内涵。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旷野苍茫,黄云落日,寒雪纷飞,远空断雁。诗歌前两句以苍茫悲凉的景色书写内心的别离心绪,情感深挚。一代琴师沦落至此,使人潸然泪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响亮有力的话语,振奋人心,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反复咀嚼,才能品得其中滋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惜别情思,创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孤帆”“碧空尽”等重点词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深意长。
古诗词教学中认知文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