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学地位
列宁:“他竟能提出这样多的巨大问题,竟能达到这样高
的艺术力量,以致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首要的
地位。”
1908-1911年,列宁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等七篇论文专论托尔斯泰,给他以崇高、客观的评价。
生平经历
1828年9月9日诞生
1830年丧母,1838年丧父
1844年9月,考入喀山大学
1847年,他退学,回到故乡
1848-1851, 过堕落生活
1851年4月—1856年,高加索服役
1857年和1860年,西欧旅游,同事醉
心于教育事业,创办农民子弟学校
生平经历
1861年,农奴制废除,担任和平调解人,维护农民利益,被贵族联名控告,家被抄查,学校被封闭
1862年与18岁的索非亚结婚
60-80年代,托尔斯泰由贵族自由主义立场转向宗法制农民立场,生活简朴,下田耕作,放弃版权、产业,参加赈灾、社会调查,关心贫苦农民,形成“托尔斯泰主义”
1910年10月28日深夜, 离家出走,11月7日病逝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集中体现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等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1、对现存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了最激烈的批判
2、宣传“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的道德说教
两个思想侧面
列宁对于托尔斯泰主义的评价
“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来前夕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
……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托氏在俄国反动人物心目中的地位
“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他。”
“俄国有两个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托尔斯泰。
尼古拉对托尔斯泰毫无办法,而托尔斯泰
却在动摇尼古拉的宝座。”
思想历程
50年代,他站在自由贵族立场,缓和农民与地主
的关系
60至70年代,其思想上民主主义因素增长,世界
观矛盾加深。提出贵族“平民化”思想。与此同时,
宿命论、不抗恶的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在作品中
也日益明显
早期创作(1852—1863)
创作概况
1、1852—1857,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
2、1854—1855,《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3 、1856年,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4、1857年, 《琉森》
5、1863年,中篇小说《哥萨克》
中期创作(1863—1880)
创作概况
1、《战争与和平》(1863—1869)
2、《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复活》(1889—1899) :关注农民命运,表现农民和地主的关系,探讨俄国农民出路,宣扬宗法制农民思想的集大成作品
后期创作(1880—1910)
《战争与和平》简介
基本主题:探索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
史诗性的作品
四条情节线索:再现1805-1820年俄国社会生活
的广阔画面,歌颂1812年卫国战争,谴责拿破
仑侵略行径,讴歌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英雄主
义和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