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抗病毒药物.doc

格式:doc   大小:22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抗病毒药物.doc

上传人:s0012230 2018/9/30 文件大小:2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抗病毒药物.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抗病毒药物
【摘要】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一个不衰的话题,针对病毒侵入的六大过程和人体免疫调节,人们已研发了大量经典的药物,还有许多药物在研发之中,同样具有应用前景。这里对一些经典药物做了概括性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侵染过程免疫调节
人类和病毒之间的“对抗”与“战争”注定会一直伴随着人类,远离病毒致病的困扰也是人们的追求,因此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经久不衰。针对病毒侵染过程及人体免疫,人们已经研制出了许多经典的药物,并且研究还在不断进行。
一、针对病毒侵染过程的药物
想要研发抗病毒药物,首先要明确病毒的侵染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六个主要步骤,同时不同病毒的侵染过程也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对特定的一些病毒还有特别的步骤,例如逆转录病毒HIV具有整合这一过程。针对不同侵染过程进行药物的研发,更加具有针对性,会大大地提高效率。
1、吸附
吸附过程中,病毒衣壳或包膜上的病毒吸附蛋白(VAP)在适宜环境下,包括pH环境、离子环境、温度条件等,与细胞膜上受体发生不可逆结合
,开启病毒的侵染过程。
针对吸附过程,研制抗病毒药物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点:关闭细胞膜上的受体;营造不利于吸附的环境;关闭VAP。显然,对于前两者,应用于人体是不现实的。R5缺陷而治愈HIV的例子,但对于大多数受体却是人正常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改变人体pH环境等也是不能实现的。所以第三种思路还是最为可行的。
这一思路最为广泛的应用在于疫苗的产生和抗体的研究。抗体是抗病毒“利器”,它可以特异性结合抗原并促凝,但并能不直接消灭病毒。在长时间的研究中,人们观察到酶与抗体具有大量的相同点,例如它们的特异性识别功能、反应动力学特征等等,尤其是它们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我们考虑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这启发了人们,若将酶和抗体的特性结合,就可以生产出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了。这种抗体就是催化性抗体,也叫抗体酶。
基于过渡态理论,Lerner 1984年提出了催化性抗体的设想:以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则其诱发出的抗体即与该类似物有着互补的构象,这种抗体与底物结合后,即可诱导底物进入过渡态构象,从而引起催化作用。1986年第一个具有催化酯键断裂功能的催化性抗体诞生[1]。
目前的生产手段主要有单克隆抗体技术、抗体基因组合文库法、化学修饰法、二次免疫法和共价抗原免疫法等。筛选方法有酶活性检测法、基因筛选法、过渡态类似物法等。然而由于过渡态的不稳定性,设计类似物十分困难,以及生产、筛选方式的缺陷,目前生产的催化性抗体
种类少且活性普遍偏低。也由于安全、技术及成本因素,它并没有应用与实际的抗病毒过程,实现成功应用的反应也仅限于酯键水解、酰胺键形成和水解、Claisen重排等十余个。
但是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生产出针对某一病毒特有的VAP的抗体酶,在体内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病毒VAP,高效催化其降解,人体清除病毒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因此,如果突破特异性识别与反应和引入催化基团的难关,在应用于人体的抗病毒药物领域,催化性抗体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可观的。
2、侵入与脱壳
病毒与宿主细胞吸附后,要通过膜融合或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这一过程为侵入。许多病毒进入细胞时还保留有核衣壳等结构,脱去多余结构,裸露遗传物质的过程为脱壳。针对这一过程研发出的最经典的药物为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及其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