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分娩机制.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分娩机制.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8/10/2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分娩机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一97。55%,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胎儿与母体的关系
胎姿势: 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称胎姿势。正常为: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壁前,整个胎体成为头端小、臀部大的椭圆形。
胎产式:胎产式检查是指通过触诊观察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关系的检查,两纵轴平行者为纵产式,两纵轴垂直者为横产式,两纵轴交叉呈角度为斜产式。
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头先露因胎头屈伸程度不同又分为枕先露前囟先露、额先露及面先露、单臀先露、单足先露和双足先露。偶见头先露和臀先露与胎儿或胎足同时入盆,称为复合先露。
影响因素
一、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临产后的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能迫使宫颈管短缩至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和胎盘胎膜娩出。临产后的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
①节律性。
②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以微波形式向中央集中,左右对称,称为对称性。
③极性: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称为极性。
④缩复作用: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时肌纤维放松,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而较前略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
(2)腹肌、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腹肌及膈肌有力的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促使胎儿娩出。腹压在第三产程还可促使胎盘娩出。
(3)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肛提肌收缩有助于胎盘娩出。
二、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指真骨盆,其大小、形状、轴、倾斜度都与分娩关系密切。
(2)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及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三、胎儿: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胎儿畸形也是决定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的因素。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头是胎体的最大的部分,也是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
(1)胎头颅骨: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颅骨间的缝隙称为颅缝。两顶骨间为矢状缝。枕骨与顶骨间为人字缝。两颅缝交界的空隙较大处称为颅囟,位于胎头前方,为两额骨与两顶骨的空隙,称前囟,呈菱形。位于胎头后方,为两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空隙,称后囟。胎头骨缝和颅囟,有一定可塑性,分娩时颅骨可略微变形或重叠从而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分娩。
(2)胎头径线枕下前囟径:自前囟中心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自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自颏骨下方至后囟顶部的距离,: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临床用8超测定此值判断胎儿大小,.
(3)胎位:若为纵产式,胎体容易通过产道。头位是胎头先通过产道,较臀位易娩出,但需触清矢状缝及前、后囟,以便确定胎位。头位时,在分娩过程中颅骨重叠,使胎头变形、周径变小,有利于胎头娩出。臀位时,小而软的胎臀先娩出,***不能充分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