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书报告一. 书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导读》二. 著者:顾忠华( 1956- )台湾台北人,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非营利组织研究经济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与其他学者共同翻译韦伯相当多的经典原著。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四. 页数: 123 页五. 内容概要这本书包括十章。对韦伯的生平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对《新资》的每一章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剖析。第一章 导论韦伯的立论基础来自于他对西方文化走向的深刻体会,认为其反映出来的特征与某一个宗教上的伦理态度相互呼应。 其他的历史学者要将“历史过程”呈现在我们眼前,而韦伯不是这样,他是想追索什么力量曾发挥过“分水岭”的作用,哪些因素扮演者关键性角色, 比较出西方与非西方文化在起始条件的不同。 韦伯锁定基督新教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是推动改革的核心分子,从他们在世界观、价值观上显示的特点着手,韦伯相信这是解答问题的钥匙。第二章 介绍了韦伯的生平和学术成就韦伯( 1864-1920)享年 56 岁。韦伯从小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母亲海伦是基督新教的信徒, 虔诚的基督教信仰给予她一种深邃的精神力量, 父亲家族是商业界名门, 这使他容易把 “宗教”和“经济” 联系起来。 妻子玛丽安娜在韦伯去世后写的 《韦伯传》中提到 :韦伯小时候就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在未满 14 岁时就写过两篇历史论文, 后来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读书攻读法律、 兼修历史学、经济学和哲学,期间又到斯特拉斯堡服兵役,婚后,韦伯逐渐确立了他学术上的地位, 其后又到大学教书。 韦伯夫妇乐于与只是文化界的人士交往,其圈子被称作“韦伯圈” 。韦伯在1898 年突然精神崩溃,有人推测韦伯是因为对父亲的死感到内疚(父亲死前曾与韦伯发生过争吵) ;还有一种说法是韦伯是因为过度的工作压力和成就焦虑。 但同时他也获得一系列特权, 使痛苦变成了推动知识的活力。后来韦伯重新站了起来,写作、出书、演讲、做研究、读书,一大堆的著作还没来得及完成就因急性肺炎与世长辞,后来由她的妻子整理出版。第三章 《新资》的研究课题作者指出《新资》一书韦伯先由一个职业统计的例子破题:得出有成就的人才 (例如资本家, 企业经营者, 高级熟练劳工等)大半是基督新教教徒。将西方宗教的发展史交代一下:基督教自罗马时代由中东传到欧洲, 而在罗马帝国衰亡后, 成为了欧洲中古时期 “神权政治 ”的基础,当时教皇有绝对的权威,掌管这所有居民的“大事” ,而人民则以捐税供养他们, 这种权利往往导致绝对腐化, 中古教会一方面禁止民间放高利贷,另一方面自己卖起“赎罪券” ,搜刮人民的财富, 而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就是就是教皇以建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而募捐之名, 更泛滥的印刷赎罪券兜售, 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 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拥护路德的人,由于是 “抗议” 天主教会的不公道而另起炉灶, 称作“基督新教”(清教徒 ),以与尊奉罗马教皇的“旧教”相区别。韦伯强调,资本主义兴盛后,人们在经济上摆脱了“传统主:义的 ”,可是应该注意到 “常为人们所遗忘的事实 ”宗教改革乃是用一种新的控制来取代以前的控制。 早期基督新教采用一项对于公私生活都无孔不入,要求信徒严格遵循的生活控制。第四章 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对俗世职业抱持着义务观念的行为态度,是韦伯论证的重点,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