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未来教育的展望
【摘要】自21世纪以来,未来教育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从现代教育出发,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式并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来进行未来教育的展望。从国际与中国两个角度揭示未来教育的理念、未来教育所运用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等等,更好地了解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现状、未来、教育、特点、国际化、竞争力、打破束缚
21世纪是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世纪。经济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来源于教育。因此,推行教育改革、推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而“未来教育”这一词也愈来愈为人们所知晓,其发展的趋势也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问题。
一、传统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
(一)中国教育现状使人担忧
、顽固不化。中国教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传统的极权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教育价值导向。家长,被认为是最可能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人。然而,当孩子学等的人格角度去面对,从内心深处去安抚孩子,宽慰孩子的差异?很多情况下是感觉自己没面子,很生气,接下来就是报怨孩子学习不够努力,甚至责打孩子。每年新闻报道,父母因学习成绩把孩子摧残之死,以及孩子不堪忍受父母不仁道的层层高压而弑母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看起来是为孩子好,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权威性。
。从小单一的“成绩好,一切都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麻痹学生的精神,限制思想自由。使学生仅仅成为知识传承的载体。
。人才选拔和培养上的格式化、僵硬化使得标准化的答案一卷定终身。清华美院著名书画家陈丹青面对僵化的选才制度,没办法选培自己理想的人才,叹息和等待后,愤而出走。而无视人才的多样性,个性化的追求,只重结果不管过程,只管形式不重视内容;只管标准不重独特性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大行其道。所谓的“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也因此,社会上“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传统教育体制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灌输被填鸭的从属地位。其主动性、内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教育部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变革传统教育势不可挡
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着未来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主导型的新经济形态;经济的全球性发展,加之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更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迅速变化和调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对人类的文化传递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在深刻地影响未来世界。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触发了对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引发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层次探索。教育已成为了最热门的社会问题。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教育的变革大潮将会席卷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
二、现代教育
追求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将是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上做了种种尝试和努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