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感悟历史 解读生命之重.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感悟历史 解读生命之重.doc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15/9/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感悟历史 解读生命之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感悟历史解读生命之重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度升华、跳出藩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方能水到聚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学****中逐渐领悟生命之重。
[关键词]民族精神人文理念世界意识
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曾说过:“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我想这样的感悟,恰恰正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力主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因所在。在此,笔者仅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一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一、精心设计,彰显民族精神
在201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对未成年人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尤其表现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所呈现出的奋发有为与不屈不挠。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介入点,加强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成效尤为显著。
在准备上课的间隙,一般情况下教室环境会很嘈杂,这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一股思乡之情、国难之痛萦绕着整个教室空间。在低沉的歌声中,让学生们细细品味八十年前那场长达14年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无限伤痛。随后,在对本课重点内容“全民族的抗战――抵抗暴力”一节设计中,利用图文影视等多种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历史、感悟民族精神。首先,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学生们了解了在应对日本全面侵华的过程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所做出的共同努力。这样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史观概念灌输,而是更注重对客观历史真相的回归,让学生从中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其次,通过对《地雷战》等影视片段的欣赏,学生理解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的建立正是民族精神在本阶段的最佳体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再度合作,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以驱逐日本侵略者、维护民族独立为共同目标,百折不挠。我想这就是民族精神中的逆境奋发吧。再次,通过《黄河大合唱》的歌声渲染,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同强大的敌人进行着生死搏斗,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动人的乐章。
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曾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表现。”本课教学设计将核心内容全民族抗战做如此设计,让学生充分感知历史,彰显民族精神,并逐渐内化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适度升华,倡导人文理念
《抗日战争》一课,教师处理稍显不慎,即容易让这帮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孩子形成狭隘的民族复仇情绪。正因如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应努力避免并适度升华。
在对本课第一部分“野蛮的侵略――世纪之痛”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巧妙选用一些史料来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如:以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地震作为切入点,导入天涯社区中网友对此的评论贴:“不是地震,是南京城三十万的野鬼在颤抖;不是海啸,是东三省流浪的孤魂在咆哮;更不是什么核辐射,是731部队的后代找到了根。我们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