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慢声促节声声愁
摘要:李清照的《声声慢》慢声促节、抑扬顿挫、悲戚哀婉,感人至深。主要从叠词运用、词调选择、节奏与长短、声韵与平仄等方面剖析其音乐艺术,体会其铿锵急促的旋律、凄苦愁绝的意境与顿挫凄绝的情感。
关键词:叠韵;声韵;音韵;愁情
音乐可以创造意境、传达心情。《声声慢》一词集中地创设了凄苦忧愁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忧虑与悲伤的心情,作者是如何调动音乐手段为之服务的呢?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本词的音乐艺术。
一、叠词
《声声慢》开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连叠七字,重笔浓墨曲折尽意,为全词奠定了异常痛苦、悲愁感伤的基调。宋代张端义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但无斧凿痕。”细加分析,妙不可言。
今人傅庚生概括也极其恰当:“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开头七组叠字连用,感情深沉,声调铿锵,平仄相间,字音相谐,且这些叠字所形成的哀婉舒展章节是与家国破亡之忧、爱人病逝之哀、漂泊颠沛之苦、凄惨忧愁之情紧紧相连的。
二、词调
词调是词的腔调,又叫词牌,一定词调反映一定的声情,歌词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得“能移我情”的效果。《声声慢》属于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释》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李清照选用《声声慢》这一词调,以悲怆、凄楚、拖音、袅娜的调子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她凄楚的晚年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三、节奏
《声声慢》特有的音乐节奏,实质上就是作者心中的感情波澜的音响反映。寻寻觅觅(平平/仄仄)音调由舒缓入急促,冷冷清清(仄仄/平平)由急促暂缓,“凄凄惨惨戚戚”(平平/仄仄/仄仄)由舒缓入急促,“点点滴滴”(仄仄/仄仄)声调急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以急促为主,只是偶尔稍有舒缓,每舒缓处仍只是为更加急促做铺垫,一声一声的顿挫,刻出作者“顿挫凄绝”的情感。
李清照还擅长通过改变句读来调节情感。清代万树云:“其前结‘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谓此九字一气贯下也。后‘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法亦然。”
四、音韵
全文四十二个齿音字,字字是血与泪的哀愁,哽咽啜泣之声充满耳管,扰人心弦。夏承焘先生对本词齿音做了详尽的阐述:“用舌音的共十五个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音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齿音本是不开展的难发之音,而将其叠用,更为难发,尤其那十四叠中,大量齿音连发,难则更加几层,大量齿音连叠而发,不发则已,一旦发出,就将那一曲无尽的哀歌唱彻。
本词韵脚多为“一七”韵,特别是前十四叠与后四叠押的都是“一七”韵。“一七”韵缩口、窄音且凄婉,加之又都为入声,故更显缠绵中的急促、愁苦、悲哀,泣不成声,断断续续,真是点点滴滴都是愁人心上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