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小清河解说词供参考学习.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清河解说词供参考学习.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8/10/6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清河解说词供参考学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清河展览馆”解说词
小清河展览馆解说词李书生 
“小清河展览馆”解说词
李书生
尊敬的领导、各位女士、先生: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清河展览馆。很高兴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希望大家在这儿能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请大家跟我一起参观。
大家请看侧壁:
这张地图是小清河的全貌图。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清河流经的地区和流域。
小清河位于鲁中腹地,南依泰山山脉,北与黄河并驾齐驱奔流入海,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0′~118°45′,北纬36°15′~37°20′。
小清河自金齐王刘豫率众开凿至今,已历经近九百年历史。
小清河发源于济南市区四大泉群,现已上延至玉符河右岸的睦里庄闸。自西向东流经济南、淄博、滨州、东营、潍坊5市的10个县、市、区,于寿光的羊角沟入渤海,全长237公里。小清河滋润了山东大地,也繁荣了济南经济。
历代对小清河有“洁清秉德”“安澜千里”“通河润物”等的赞誉之词。上世纪50年代的小学课文中写到:“小清河,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这是对小清河生动的写照。
我们接着来看迎门主展墙:
这张地图是小清河流经济南的水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地势的原因,济南的河川由南向北成扇形流入小清河。
柳杏行间门径幽,短桥浅水小清流。没鸭麦野青无际,十里春山见卧牛。
    这是清代诗人朱照对小清河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小河萦九曲,茂木郁千章”。小清河似一条玉带,蜿蜒穿过齐鲁大地。
    ,她北依黄河,南邻大明湖,饱览鹊华烟雨,蜿蜒秀山丽水之间。“家家泉水汇大河”,小清河由众泉汇集而成。
    历史上的小清河,曾为济南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更是济南市区唯一的排水河道。
    本次综合治理,将沿小清河形成集防洪除涝、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绿色景观长廊和服务业发展带,让小清河重焕生机。
    让我们通过本展馆,一起行走在清清流淌的河水中,跨越近九百年的沧桑岁月,体味小清河的历史,着眼于小清河的现在,领略小清河的未来蓝图。
    本展馆分上下两层,先看一层,它分为四大展区:包括历史文化区、治理背景及决策区、综合治理区、治理成果区。
    我们先来参观历史文化区:历史篇-悠悠长河。
首先来参观第一部分:独运长波。了解小清河的沧桑变迁。该展区共分七个板块。我们从小清河的历史演变中感悟她的沧桑变迁,从对她的治理沿革中感受她的兴衰印记。
大家看第一板块:清河演变:
从这张演变示意图上,能看到小清河与济水、黄河、大清河的关系。
悠悠近九百年,小清河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教科书。
小清河是一条源于济南市中诸泉群与泰山北麓诸山川,并独流入海的河道。
历史上小清河是一条集漕运、排水、灌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河道,一度被称为“盐河”,是一条“黄金水道”。小清河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小清河的历史演变蕴含着不同朝代的更替,小清河的治理历史演绎着济南经济的兴衰。近九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小清河经过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治理,对两岸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清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渎”之一的古济水。
小清河的前身是济水故道,济水正被小清河延续着。
“四渎”(江、河、淮、济)之一的济水其形成在有史以前,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的太乙池,称允水,东流称济水。济南即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
    东汉至唐宋年间,黄河因屡次泛滥、淤塞而多次改道,最终侵济水而入海。
    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记载:“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
这三张地图分别是战国、唐、宋时代济水到清河的演变图。
金元变迁是小清河真正的开端。
金齐王刘豫于1130—134年,在历城华山之阴筑堰(名“下泺堰”),由此向东北方向打通一条与当时“清河”平行的河道,将源于济南泉群注入北清河的泺水,向东分流引入新渠。因傍依北清河,为加以区别,堰北称大清河,堰南遂名小清河。从此,大、小清河平行东流。
刘豫(1073-1146):金齐皇帝。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任济南知府,金兵南下时降金。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被金立为“大齐”皇帝,统治河南、陕西之地。绍兴七年(1137年)被废黜,迁居临潢(今辽宁巴林左旗附近)而死。
元朝,小清河稍有变迁。
大家请看这两张地图。
明清之际主要是对小清河的治理。
明永乐年间(1403—1421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为防水患、除淤塞,明朝共有6次大型的疏浚、建闸、筑堤和开河行动。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明成化九年至十一年,从历城到乐安(广饶)疏浚502里,开减河,分泄小清河洪水。
嘉靖十二年,疏淯、獭、孝妇诸河入小清河。小清河在明朝虽时有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