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2
文档名称:

雪中芭蕉 萧红创作论.pdf

格式:pdf   页数:30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雪中芭蕉 萧红创作论.pdf

上传人:ying_xiong01 2015/9/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雪中芭蕉 萧红创作论.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
��������
中央编译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雪中芭蕉: 萧红创作论/ 黄晓娟著.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8
ISBN 7 - 80109 - 705 - X
Ⅰ.雪⋯
Ⅱ.黄⋯
Ⅲ.萧红(1911~1942) - 文学创作- 文学研究
Ⅳ.I206 .6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3) 第 062447 号
雪中芭蕉
出版发行: 中央编译出版社
地址: 北京西单西斜街 36 号(100032 )
电话: 66521270 66521152 ( 编辑部) 66171396 ( 发行部)
E m a i l: edit@ cctpbook .com
网址: http:/ / www .cctp .com .cn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
印刷:
开本: 850× 1168 毫米 1/ 32
字数: 190 千字
印张: 9 .5
版次: 200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
定价: 16 .80 元
序言

黄晓娟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她在学习中
表现出来的勤奋、执著、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作为她的指导教
师, 我是十分清楚的。尤其是撰写博士论文近两年的过程中,
她所承受的精神负担与痛苦, 犹如“入地狱之门”, 几乎难以言
传。不过, 这并非是个别现象, 大多数博士生都有过此种体
验。
首先碰到的是选题问题。埋头读了那么多作品、论文和
专著, 究竟选哪个专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颇费斟酌。我以
为, 一部博士论文的价值应该体现在选题、视角、论点、论证方
法的新颖独到和艺术思维、艺术开掘的创造性、丰富性和深刻
性上面。我认为晓娟的评论个性不属于思辨型, 而属于艺术
感悟型。她的特长表现在女性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敏
锐丰盈的艺术感悟和明丽空灵的个人化笔触。换言之, 她的
悟性、诗性高于知性。我建议她不妨选一个适合她个性爱好
的作家来写写, 论题最宜“适中”、“不大不小”“、有自己的话可
说”; 撰写论文的目的不是“轻松过关”“、人云亦云”, 而是力求
2 雪中芭蕉
“出新”, 写出点“新意”来, 达到出版水平。这样的作家究竟找
不找得到? 我看找得到, 比如萧红, 就是一个。萧红是个抒情
型作家, 有诗化小说、诗化散文的美誉, 这跟晓娟的个人气质
是接近的、相通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只要经过努力, 是可以
把论文写得出色的。当下除了若干部萧红传记以外, 规模大、
有深度的萧红研究甚少, 这倒为论文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
“填补空白”的好机会。晓娟的“悟性”很高, 几乎是一点就
“通”, 便欣然接受了这一选题。

选题确定以后, 随之而来的大量准备工作, 最重要的是带
着自觉的“问题意识”来重新精读、研读、细读作家的全部小说
和散文, 寻觅她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把握评论尺度, 为萧红这
位女作家准确“定性”、“定位”、“定调”。也就是说, 在纵向的
历史坐标和横向的与同代作家相互比较之中, 确立她在现代
文学史上应有的位置。此项工作文论界做的人很少。从五四
到 40 年代初, 在中国女作家群体中, 萧红是个佼佼者。鲁迅
曾多次指出, 她是继冰心、丁玲以后第三位最有才华、最值得
重视的优秀女作家。她生长在民族危难深重、战火纷飞的旧
中国, 忍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磨难, 全凭禀赋和个人挣扎跻
身文坛。她的寿命很短, 只活了 31 岁。自九一八事变后, 穿
越冰天雪地的北国边疆, 流亡到上海, 后又几经奔波, 最后落
泊于香港。短暂的一生, 始终是在颠沛流离、动荡不安中度过
序言 3
的。她的创作生涯更短, 不到 10 年, 为中国人民奉献出将近
百万字的创作。萧红无疑是个难得的天才, 可惜却是个“没有
成熟的天才”。在中国这片偌大的国土上滋生的“没有成熟的
天才”尚有一定数量, 堪称具有重大全民影响和国际影响的真
正成熟的天才作家却寥若晨星!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过四五千
年的光荣历史, 曾经威震四海, 强大无比, 可是到了近代, 这位
神奇而又广袤无垠的大地母亲却历尽沧桑巨变和列强的残暴
蹂躏, 患上了严重的失血断乳症, 已经无力哺育自己的儿女成
为严格意义上的成熟的天才和群体精英, 以使举世为之瞩目!
这段感慨系之, 顺理成章, 滚滚涌现的意识流动, 不算是多余
的赘语闲笔吧?

经过两年左右的沉潜思考和反复修改, 晓娟终于推出这
部博士论文, 构思的重点, 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