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4
文档名称:

中国企业猛人:一群什么样的人?.doc

格式:doc   页数:1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中国企业猛人:一群什么样的人?.doc

上传人:fxl8 2013/5/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企业猛人:一群什么样的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企业猛人:一群什么样的人?
一群为中国制定未来标准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党代表,是政协委员、是全国工商联的骨干,是部级、厅级的红帽子企业家。他们是政治上的新生力量,代表着国家的未来。
除此之外,他们都领导着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控制的资产规模之和超过了8,000亿元人民币(包括控股企业),为数百万城市和乡镇人口提供了优良的就业条件,直接领导着关乎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他们是中国经济界的骄子,当然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他们是杨贤足、李毅中、张瑞敏、林左鸣、竺延风……,他们是刘永好、张宏伟、任正非、鲁冠球……
不论来自国有企业还是来自民营企业,在过去和现在他们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并且,得到了上自国家首脑下自普通百姓政治上的认同。
《新青年☆财富》以重新审视、重新归纳的眼光将他们统称为中国最强势企业家――企业猛人。他们是绝对的主流,我们不得不对他们要保持绝对的尊敬。
他们大多数出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伴着坎坷求学成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80年代开始创业,进入90年代已是一方领主,并且形成了中国企业家的第一方队。另外一些人则创业在90年代,发展速度却也丝毫不逊于前辈,我们可以将
他们称为中国企业家的第二代。他们中有人善于运用资本,并且将运做一直延伸到了海外。有人擅长技术,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丝毫不输于外国企业。还有的人长于投资、多元化、打造品牌、整合资源。他们中的另一些人,长期隐身于国有大型企业,政商之路上,他们一样打败了一个个强劲的对手,他们有时甚至要和体制竞争、和政府意志竞争,他们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惠泽了成千上万人的成功。
他们正在为整个行业制定“好”和“强”的标准,并且有能力依靠不断膨胀的企业规模和经营业绩使这种标准固定成型。类似的企业标准也存在于美国、欧洲和日本,但那却是要经历了两代以上的创业,跨度几十年才得以建立。而中国的强势企业家真正的成长期才十几年,就已走向成熟,他们的智慧和意志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200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结束,中国的企业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认同,一批年轻有为的大企业家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2002年11月24日,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家社团――全国工商联换届改选,又一批新生的民营企业猛人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中国,这种来自上层建筑的推动,必将带来中国的企业界――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新一轮发展高潮。
可以断言,2003年3月,一批来自企业界的新鲜面孔又将出现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出现在人大的核心层里。
未来,也许他们中间还会走出共和国的政治经济首脑――有心的人应该从现在起就关注他们。
中国的企业猛人――最强势企业家们,他们才是当今中国的大场面。
一群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
赶上文革和大跃进,那个时代就会在他(她)的生命里留下洗磨不去的痕迹――不是在运动中遭受排挤、仕途受到耽搁,就是求学过程止于文革。因此也锻炼了他们带有特定年代烙印的性格特征:坚韧、耐压、老诚。比较典型的,清华高才生段永基就经历过被“发配”武都,沦为“无业游民”特定经历;如今首钢当家人罗冰生受1958年大跃进感染颇深,甚将终生献给了钢铁,还由于1967年的文革波及才有了下放农村“三省己身”的时间。
从七入十年代走过的人都知道,在那个年代“钱是很值钱”的。所以作为民企帝国的缔造者,“大厦”奠基石大都来之不易。其中以吴一坚的600元启动资金最为“经济”,如今已创造了34亿人民币的时间价值,着实可谓“不菲”;刘绍喜借来800元作为创业的资金,成几何速度般变成了今天的13亿,而其最初动力只是为了还债;启动资金为万元以下的其他人,还有河北的王玉锁和今天的二号首富刘永好以及何享健在1968年创业时筹集到的5,000元。其余民企老板,因在其它行业取得第一桶金或者得到某些团体支持,得以手握重金创业,如张剑获郴州地区科委出资30万;李海仓集到40万元资金;昝圣达获得80万元贷款等。他们所有人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孙甚林的第一桶金,他的50万不需回报的投资始终让家乡重庆人倍感神秘。
而当年定性为集体企业的柳传志虽然怀揣着20万元巨款(在当时看来),但却也为企业后期产权明晰问题留下了伏笔;段永基们更是因为一个集体企业的“红顶”加身,而付了需要多次“蜕皮”的代价。另外,发生在80年代末的海南地产热潮也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在所有人中,吴一坚、楼忠福、孙甚林的发迹就是拜这次特大地产风潮所赐,而沈文荣则因所从事的是建筑下游相关产业而“与有荣焉”。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历了由乱向治的过渡,生于五六十年代的国企猛人们也大都抓住了80年代的“尾巴”,在1990年以前就已经基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