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露莎死亡之迷.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露莎死亡之迷.doc

上传人:dfjmvg964 2015/9/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露莎死亡之迷.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露莎死亡之迷
摘要:露莎是五四时期接受过新思想的女性知识分子,她有理想,有信仰。当自然理想、社会理想以及精神理想纷纷破灭之后,她变得迷茫、绝望、不知何去何从。“哀莫大于心死”,或许只有死亡才能使她摆脱人世间的苦水。
关键词:自然理想;社会理想;精神理想;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95-02
青春年少的露莎对世界似乎已经看破,而且整日多愁善感,暗自垂泪,对生活始终抱有消极态度,最终走上了投湖谢世之路。近年来,对于露莎的死因众多学者只是提及而并无深究。我主观地认为露莎之所以走上辞世之路,最根本的是由她的小资产阶级立场决定的。本文将从露莎的自然理想、社会理想与精神理想三个方面对露莎之死进行分析、探究。
一、自然理想的羽化
露莎向来是主张“爱”与“情感”的,“我觉的宛转因物,为世所称,倒不如行我所适,永垂骂名呢!干枯的世界,除了精神上不可制止情感的慰安外,还有别的可滋生趣的吗……”然而露莎的情感生活并不理想。童年时未曾享受更多的亲情,青年时,虽有纯洁的友情,但很快又灰飞烟灭,继而是亲人的离去,使她痛苦不堪,惟一的精神伴侣就是梓青,最终梓青还是因为自己的事业而将露莎抛弃。亲情的温暖、友情的陪伴、爱情的滋润是露莎一直苦苦追求的自然理想,然而亲人、朋友、爱人就像她人生路途中的过客一样,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留给他的是数不尽的孤独和伤感。表面看来,似乎是所有人都抛弃了她,实则是她自己抛弃了所有人。这恰恰反映了她小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她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企图令周围的人、事、物迎合
“我”,而非“我”去适应周围世界。露莎并不是没有亲人的关怀,曾经在海船上,哥哥即使用糖果哄她也止不住她的哭声。一个出身原本“不祥”的孩子,生活中常常哭泣,作为具有封建思想的家长,逐渐不喜欢她也是人之常情。期望过高,失望也就越大。对友情露莎也是如此。当她寄读在一所教会学校时,不****惯与五个人在一张木板上睡觉,吃不惯学校里的粗茶淡饭。当大学生叫她打水扫地时,她又常常产生厌恶的情感。这些都表现出露莎小资产阶级“娇气”、“做作”的生活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露莎由于自己固守本阶级的作风,不能很好地融入乡下孩子的集体,这就决定了她孤独、愁苦的感情基调。当然,她并不是没有朋友,无论是教会的小伙伴还是云青、玲玉、宗莹、连裳、梓青,都是和她一样出身的小资产阶级。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筑起高垒,认为自己都是很有抱负的人,“和那醉生梦死的不同”。这正体现了她的小资产阶级局限性。她把朋友圈子定位在如此狭窄的范围内,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一旦当她的朋友纷纷走向自己的人生出口,露莎就不免感到孤独悲苦。两年前五个女孩在海滨玩耍、高歌,而两年后,其他伙伴都忙于为自己的人生谋求出路,而露莎却牵强地把友情永远定位在两年前,这也是她小资产阶级本我主义与现实脱轨的结果。关于露莎的爱情悲剧,我主观地认为,梓青不负有任何责任。梓青对露莎的爱是真挚、诚恳的,但梓青的每一次求爱都遭到拒绝,露莎只关注过程,不关注结果,对待爱情,她充满了罗曼蒂克式的小资情调。
“好在我平生主张精神生活,我们虽无形式的结合,而两心相印,已可得到不少安慰。”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男人一般比较注重实际,比起过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