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ppt

格式:ppt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ppt

上传人:drp539602 2015/9/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有企业改革— 股份制改革
学号:0911023010
姓名:陈与佳
股份制对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重大发展。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股份制成了资本社会化的最有力的杠杆。通过这种方法,单个私人资本迅速结合成社会资本,一夜之间可以形成巨大的单个资本。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运用的就是了发展股份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取得了实际意义与成效。但由于对其规范化引导不够,我国的股份制企业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权不够明晰,股权过度集中,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股份制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有什么影响?
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不仅注入大量资金,还可以加快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国有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股份制改革以后,国家所有者转化为公司股东,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变为股东关系,对企业只有间接管理权。同时企业具有了独立产权并负起盈亏责任,由行政主体向市场主体转变。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分散化,为企业形成了来自内外两方面的约束,促使企业对内加强科学管理,对外主动开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盲目性,克服了短期的行为。同时,推行股份制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股权制改革中的问题
产权不够明晰
企业财产权利私人化与财产责任公有化,使得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与企业财产之间没有建立权责结合机制,经理层照样享有支配财产权利却不承担资产损失的责任,依旧是以前那种“包盈不包亏”的模式。
股权结构较为单一,国有股的比重过高,非国有股份少,产权单一,无法优化股权
中国理论界将股份制改造视为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手段,主要理由是,企业的产权归股东所有,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与财务分配由全体股东监管,企业经营者既要对董事会负责,又对全体职工负责。特别是职工持股使得他们真正成为主人,从而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这就可以增强企业活力,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
上述理论设想与股份制改造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在国有企业最初引进股份制在实行运作上是当作一种新的筹资手段,职工要出资买下部分股票,企业又向社会公开募股,但企业内部仍沿袭过去管理体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大股东,股份制改造的目标被扭曲了。
以上市公司为例,股份分成了可流通股和不可流通股。很多地方政府保留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地位,却无法进行股权的流通,政府成为无法改变的控股者。由于国有股份占据绝对控股地位,股份公司对企业经营者的压力并不存在。在这种股份制改革中,经营者和上级主管部门照旧凌驾于董事会之上,形成了产权股份化和管理官僚化相结合的“股份官僚经营制”。
有些改制后的企业经营者,基本上还是通过上级行政命令指派,代理人其实还是由政府按任命干部的方式挑选,并且大部分仍旧委托给原来的经营班子。股东东大会除了在制订分红方案时起有限作用之外,在选举董事会方面,并未享有相应的权力。
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经营者拥有经营权、处分权,但没有收益权,完全使经营者脱离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股份制改造之后,股东们并未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股东并不关心企业效益,而是热衷于赚取股票在二级市场炒作的差价。
企业经营者享有支配财产的权利却不用承担资产责任和财产损失,他们要对之负责的仍然是上级主管部门而不是股东。原因很简单:任免经营者的权力仍然在最大股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手中。
如何解决问题?
产权结构多元化
建立多元产权结构,实现由单一国有产权向多元产权转变;要改变国有产权缺位的情况,把国有产权的权益落实到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去
凡是有产权的都要成为股东,确立所有者、经营者及生产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关系及明确的法律责任,从而规范经济运行中的企业行为,使各种利益关系与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企业由多方进行投资,投资者成为股东。这些股东都属于投资者,拥有原始产权,那么作为企业应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拥有完全独立的经营权、使用权、处置权和资产经营效益的分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