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章 环境监测与水质评价
水质监测概述 概念 水质监测是进行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是贯彻执行水环境保护法规和实施水质管理的依据。水质监测是在水质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代表水质的各种标志数据的测定过程。
目的 通过水质监测达到如下目的 (1)提供代表水质质量现状的数据,供评价水体环境质量使用。 (2)确定水体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追朔污染物的来源、污染途径、迁移转化和消长规律,预测水体污染的变化趋势。 (3)判断水污染对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为制定有关法规、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提供科学依据。 (4)为建立和验证水质污染模型提供依据。 (5)探明污染原因,污染机理以及各种污染物质,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环境及污染的理论研究。
过程 水质监测过程包括:布设站网,选择采样技术、监测项目、方法,进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监测成果管理,为保证监测资料的代表性、可比性和可靠性,在监测过程中必须实行实验室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
水质监测网 水质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水质测站构成的水质资料收集系统。根据需要与可能,以最小的代价,最高的效益,使站网具有最佳的整体功能,是水质站网规划与建设的目的。 目前,我国地表水的监测,主要由水利和环保部门承担。
水质监测站进行采样和现场测定工作,是提供水质监测资料的基本单位。根据建站的目的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水质监测站又可分为如下几类: (1)基本站:通过长期的监测掌握水系水质动态,搜集和积累水质的基本资料。 (2)辅助站:配合基本站进一步掌握水系水质状况。
监测断面(点)的设置 监测断面布设原则 在布设监测断面前,应查清河段内生产和生活取水口位置及取水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口位置、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河段内支流汇入和水工建筑物(坝、堰、闸等)情况。从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污染物时、空分布变化规律,选择优化方案,力求以最少的断面、垂线和测点,取得代表性好的样品,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水体水质的基本情况。为此,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监测断面位置时,应避开死水区,尽量选择顺直河段、河床稳定、水流平缓、无急流险滩的地方。 (2)应考虑河道及水流特性、排污口位置、排污量和污水稀释扩散情况。 (3)采样断面力求与水文测流断面一致,以便利用水文参数,实现水质与水量的结合。 采样断面一经确定,应设置固定的标志,如无天然标志,则应设立石柱、石桩等人工标记、标志设置后不得随意变动,以保证不同时期水质分析资料的可比性和完整性。
监测断面及采样点的布设 河段监测断面的布设 流经城市和工业区的一般河段应设置以下三种类型的监测断面。 (1)对照断面 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流入或回流处,设置对照断面,一个河段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2)控制断面 一个河段上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一般设在主要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及较大支流汇入口下游处。(3)消减断面 消减断面是指废水、污水汇入河流,流经一定距离与河水充分混合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因河水的稀释作用和河流本身的自净作用而逐渐降低,其左、中、右三点浓度差异较小的断面。一般认为,应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远的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