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0
文档名称:

投入产出分析.ppt

格式:ppt   页数:10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投入产出分析.ppt

上传人:fxl8 2013/5/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投入产出分析.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投入产出分析》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本章共五节,讲述投入产出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产生发展过程、投入产出模型的种类。
第一节投入产出法概述
第二节投入产出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投入产出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投入产出模型的种类
第五节投入产出中的部门
第一节投入产出法概述
一、投入产出法: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综合系统地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
(一)投入:指一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消耗。
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产品消耗;有形和无形产品消耗
有形: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办公用品等。
无形:劳动力、金融、保险、技术专利、服务等。

(二)产出:指生产活动的成果及分配使用去向、流向。(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实物和服务产品)
注意:投入、产出概念的相对性。
(三)投入产出表: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分配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矩阵表)
(四)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指用数学模型(方程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一组线性代数方程组。
(五)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因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
投入产出表中有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总产品(实物型)
物质消耗+初始投入= 总产值(价值型)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就是表述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二、  投入产出法的特点:

(一)整体性:以国民经济为有机整体,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技术经济联系)。
(二)综合性: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
(三)数量性:从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各种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
(四)先进性: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
(1)直接消耗系数——每生产单位总产品直接消耗劳动对象和生产性服务产品的数量。
中间产品与总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通过该系数表现出来。
(2)完全消耗系数——即每生产单位最终产品直接和间接消耗其它部门提供的总产品或中间产品的数量。

所谓全部消耗量除直接消耗外,还包括通过以前各生产阶段中其它中间产品所转移过来的同类的间接消耗在内。最终产品与总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通过该系数表现出来。
第二节  投入产出法的产生与发展
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的。
他于1936年发表了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并于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详细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列昂惕夫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曾受到二十年代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因为列昂惕夫曾参加了苏联二十年代中央统计局编制衡表的工作。
按照列昂惕夫的说法,“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来自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在《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一书中首次提出(1874年))。因此,列昂惕夫自称投入产出模型是“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
国际上投入产出法发展的一般介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