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制小乐器》课堂实录与评析-科学论文《自制小乐器》课堂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自制小乐器》一课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制作小乐器的实践活动巩固先前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通过自己制作小乐器的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制作乐器的简单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本课内容实际与科学探究的需要,我们认为: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二、:(在暗箱内分别演奏不同乐器)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哪些乐器?生:(专注地倾听,一一辨认)沙槌,碰盅,木鱼,串铃。师:想不想亲自玩一玩?生:想!师:一会儿老师就把乐器发给大家,你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小组同学一起玩。不过,等会儿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老师发给每组一套小打击乐器。有的学生自己玩,有的学生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一起分工、选曲、排练。大约五分钟之后,老师示意大家停下来。)评析:教师的这一安排可谓“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在活动前教师提了一个“模糊而又明确”的要求,学生好像是在无目的地玩耍,其实内心都有强烈的发现欲望,要知道“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生:我们组想给大家演奏《快乐的节日》。师:太好了,掌声欢迎!(大家热烈鼓掌,四个人边唱边用自己手中的乐器伴奏。)师:真了不起,刚刚组建的小乐队就演奏得这么棒!那么,除了好听的音乐,还有没有什么发现要和大家讲一讲?生:我发现使劲儿摇沙槌时它的声音就特别响,轻轻摇沙槌时它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小。生:我也是,我发现使劲儿敲木鱼,你们听(演示),它发出的声音就特别大。我轻轻地敲木鱼(演示),它发出的声音就小多了。师: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发现?那你们认为声音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是不是用力的大小?(教师板书前半句,学生自发补充后半句:力量大一?一声音大,力量小一?一声音小)评析: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不等于就要废弃板书。板书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授课需要重新拾起这一“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生:用的力气大,物体振动得厉害,声音就大。我使劲儿敲木鱼的时候,手特别麻;轻轻地敲木鱼,手就感觉不太麻。师:手感觉麻说明什么?生:咱们学习过“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他感到手麻就是因为敲木鱼的时候木鱼在振动。(老师用期待的目光鼓励他继续讲下去)“手特别麻”就说明木鱼振动得厉害,“手不太麻”说明木鱼振动得不厉害。师:看来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完善板书:力量大一振动强一声音大,力量小一振动弱一声音小)师:(看到有位学生把手高高举起)你同意吗?生:同意。不过我还有别的发现:敲木鱼不同的地方,它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生:我发现沙槌、碰盅、木鱼、串铃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边演示边说)沙槌发出“沙沙”的声音,碰盅发出的是“叮叮”声,木鱼的声音像小伙子一样有力,串铃的声音像小姑娘似的特别娇弱……师:哦,你是想说: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学生点头)声音的这个小秘密都被你发现了,:刚才同学们演奏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一段。(学生热烈鼓掌,老师用口琴演奏了一段《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师:好听吗?为什么口琴能演奏一段优美的旋律,而刚才的这些小打击乐器却不能呢?你们听(演示),这些小打击乐器只能表现出节奏的快慢和强弱。评析:教师的这一设计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过渡。前一个环节主要研究“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关系”,后一个环节集中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体现了由简到难的设计思路,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突破了难点。生:因为我们的乐器只能发出一种声音。生:不对,我觉得他说的不准确。因为口琴发出的声音有高有低,而这些打击乐器不能。师:它们不能发出大小、强弱不同的声音吗?生:这些乐器只能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不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比如我使劲儿敲木鱼和轻轻敲木鱼时发出的声音都是一样高的(演示),只不过第一次声音大,第二次声音小。师:为什么老师的口琴能发出声音,而且声音的高低都不相同呢?生:可能里面的空气在振动。生:可能是吹进去的空气在振动。生:肯定是因为每个孔里振动的零件都不一样。师:咱们怎么办?是不是想拆开看个究竟?生:是!(老师在实物投影下去掉口琴的外壳——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