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供给侧改革保障粮食安全-供给侧改革论文
供给侧改革保障粮食安全
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我国粮食正遭遇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新课题。
2004年至2015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实现“十二连增”。
低价进口粮再破亿吨,国内每7斤粮食有1斤系进口粮食。
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我国粮食正遭遇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新课题。
中国粮食政策已经站在新一轮周期转折点上。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
破困局
任正晓认为,“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
2015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为771元、745元、790元。由于大量补贴和持续对进口显著管制,我国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已经前所未有地全面超出国际价格,超出幅度大约在40%-50%上下,派生“进口入市,增长入库”的现象。
国内与国外、生产与加工之间的价格倒挂,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率偏低的现实。造成粮食价格倒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连续多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政策,使得目前的政策性定价已经偏离市场的正常粮食价格,这也使得国内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现象日益突出。
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是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重大课题。
在进口粮食品种结构方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主要是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进口激增的重要因素。”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部门专家看来,逐步将粮价决定权交给市场,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是新形势下更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农业制度改革。应增加种粮农户补贴,在保证农户种粮收入的前提下,加快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进程,让价格反映真实的供求,引导种植结构的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解决“三多并存”考验,国家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粮食收储制度,遏制价格倒挂趋势;另一方面,则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向现代农业转变。
陈锡文指出,今年我国将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在这个过程不能让农民太吃亏。
去库存
目前我国已经面临国家粮食仓容爆满,进而出现“储不下,卖不动,收不起”问题。粮食库存高企让国家处于“两难困境”。一方面,若降低支持价格以减轻收储压力,农民生产利润将进一步下降,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若保持或提高支持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则价格倒挂更加严重,国家收储潜亏更大。
据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越来越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商品粮供给区域高度集中。产区与销区的区域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目前通过“北粮南运”,积极推动产销合作。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等主销区纷纷走进主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基地,把产销区之间的单纯供需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