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成功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论文
如何成功推进供给侧改革?
一、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
(一)结构性价跌
所谓的结构性价跌就是PPI已经连续52个月负增长,但是CPI仍然保持正值。这与1998年上一轮价格下跌有着很大的不同。1998年上一轮价格下跌时,CPI也是负的。并且在1998年价格下跌时,CPI中的食品价格水平低于非食品价格,而此次结构性价跌则是食品价格高于非食品价格,因此对于那些恩格尔系数较高的低收入者来说就会更加敏感。其政策含义是,依靠大水漫灌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会面临很大的社会风险。
(二)结构性失业
一方面,东北、西北地区出现大量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或者“僵尸企业”待下岗职工。据称,目前东北每年人口流失高达200万到400万;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这些地方却出现了“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的现象,这些地区目前正在拼命开发机器人,甚至提出了“用机器换人”的口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第一位的是人工成本上升,。与2014年同期相比,,%。而2015年,在调查问卷的企业家中,具有“用机器代替人”%。
(三)结构性错配
一方面,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调查表示,企业家对本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判断,%%。%。但是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供给严重不足。首先,在教育方面,哪个家长不为孩子上学发愁?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家长们要花费多少心血和人力、物力、财力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但是好学校明显供给不足。其次,在医疗方面,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医保制度的改善,对于医疗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但是,医院供给严重不足,不仅仅是北京,其他城市的大医院也大都人满为患。再次,在养老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十三五时期”,%的企业家最看好的行业是养老行业。
二、历史上中国政府应对价格下跌之经验
回顾历史,亚洲金融危机时,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应对价格下跌时采取的做法是双管齐下。
一方面,在需求侧,首先,当时政府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2001年共发行了5100亿元国债,用于修建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发电项目等等。其次,与此同时,大型银行提供了相应规模的配套贷款。再次,货币政策实为“宽松”,连续七次下调利率,增加货币供给。
此外,还有两条改革措施,但我认为应当归入需求侧。一是住房制度改革。改革开放初期,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们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著作中去寻找根据,围绕着住房能否作为商品卖给个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是到了1998年,政府果断推动了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可以买卖了,从而打开了住房需求的大门。二是中国加入WTO,从需求侧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另一方面,在供给侧,当时政府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在国企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