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15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doc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8/10/10 文件大小:1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音乐论文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宋晓婷(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1)【摘要】《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所作,在创作《牧神午后》时德彪西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的色彩与音响,展现一种朦胧、飘忽、神秘的境界。《牧神午后》不单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地位,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文章就赏析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管弦乐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创作于1892年,整个作品都跟马拉美的同名诗紧密相连。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开拓了管弦乐音乐的发展道路。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炎炎夏日,牧神在睡梦中与森林女神相拥,当牧神慵懒的苏醒后,回忆起梦中的情境,又渐渐地进入了梦乡。马拉美曾这样说过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你的《牧神午后》管弦乐前奏曲跟我的诗歌很协和,它用微妙、迷离的音乐衬托并提高了我的诗歌。”由此可见,《牧神午后》在音乐界的地位是难以取代的。一、((牧神午后乐队编制在乐队编制上,《牧神午后》属于灵活性较强的小型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笛三支;F调圆号四支;双簧管、大管、A调单簧管或是降B调单簧管各两支,竖琴与弦乐组两架;两个古钹,音高分别为E和B。就晚期浪漫派而言,这样的乐队编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德彪西却用这普通的乐队编制绘制出了一幕幕新颖的音乐画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奠定了木管音色在整部作品中的“思维主角”地位,这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乐队中侧重弦乐的情况有较为显著的对比。2在弦乐组的使用上德彪西考虑的主要是音色,借助多层分布等方式使弦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细腻。同时还将弦乐音响作为作品的背景的陈述和铺垫,相较于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弦乐组用作前进行乐器来说,可谓是更深层次的创造和革新。3铜管组织用了四支圆号,一来用作作品的背景和声,形成力度对比,二来借助圆号跟号角相近的音色让人们联想到田园风光的优美景色。在作品中圆号是弱起奏且时间较长,有缓慢懒散之味,让人联想到牧神的慵懒形象。而且在整个作品中圆号的吹奏都是弱力度,追求一种迷茫的音色,渲染整个音乐背景。4作品中唯一使用的打击乐器就是古钱,借助古钱的形象内涵,在婉转柔美的音色中唤起人们对神性的无限联想,颠覆了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打击乐作为乐队中音响力度主要来源的做法。作品中使用了两架竖琴,加之需要频繁变换和声,所以竖琴需要很弱的力度演奏,作为背景音色,衬托出一种精致、高雅之感,有别于浪漫主义时期用竖琴演奏装饰性和弦以及音型化琶音的做法。二、《牧神午后》作品分析1长笛独奏《牧神午后》是三部曲式前奏曲,作品的开始是长笛独奏,引出主题一半音阶滑行,即恬美又有一丝慵懒之气。长笛从低音区开始吹奏,速度从容平稳,没有较大的旋律起伏,将“牧神初醒,带有一丝慵懒气息,回味着梦境中的情景”这一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似乎林中仙女真的来过。,表现牧神午后冥想的神情,营造了一种飘渺梦幻的意境;接着长笛又重复一样的旋律,同时弦乐组演奏微弱震音辅助。长笛演奏的旋律第三次出现时其他乐器也相继延伸开来,竖琴演奏流动的琶音、大提琴和中提琴形成交相呼应,赋予音乐变化性,展现出一种午后阳光下的草地以及牧神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