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论《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doc

格式:doc   大小:15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doc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8/10/12 文件大小:1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汉语言文学论《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 王晓敏摘要:“和”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在其战争记述中突显了对“和”观念的重视:重“和”者必胜,失“和”者必败。究其实质是《左传》对“人”的重视,对“神”的弱化,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可以纳入先秦人学范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殷周时期的文化转型。关键词 :《左传》战争和《左传》战争记述中蕴含的思想历来受后人关注,其“遵礼”“民本”和“重视谋略”等思想已被学界广为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本文着重论述的是《左传》战争记述中隐含的“和”观念,这一点学界少有论及。本文就在解读先秦“和”与“同”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论述《左传》作者在记述战争时所表现出来的“和”观念以及其思想实质。“和”,《说文解字》解释为“相应也”,乃互相应和之意,它的出现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礼记·乐记》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此处的“和”突出的是“乐”的重要作用,即“调和”。《礼记·乐记》还有类似记载,其言曰:“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由此可知,“和”这一概念的起源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是先王调和社会关系的手段。但后来,“和”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延伸,跳出了音乐的范畴,进入了政治生活。这个时候,“和”往往是与“同”这一概念并举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和”与“同”在音乐范畴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礼记·乐记》中除了以“和”来表示“乐”之追求外,“同”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此处“同”与“和”有着相同的意思。但政治范畴的“和”“同”却有了不同的含义。可以看以下两个例子。《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史伯对郑桓公的一段对话,在分析当时周幽王的时政状况时,史伯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言“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馋慝暗昧……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史伯的意思很明确,“和”的实质是容纳万物,而“同”排斥异己,只取同类。正因为周幽王摒弃异己之说,只取悦己之声,所以史伯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而《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的齐国晏婴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和”“同”之别。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所论的“和”与“同”的内涵与史伯所论是一致的,“和”有容纳众物之意,“同”乃只取同类之意。只不过在将“和”引申到君臣之意时比史伯所言更加明确。晏子最著名的言论就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所论之意即“和”在君臣之道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