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韶山考察心得
中国东方最亮的地方——韶山。 韶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
袖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 学习、 劳动和从事革命活
动的地方。 新中国建立以来, 她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与重视, 在
党的领导下, 韶山经过韶山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 她已由一个
偏僻落后的山村,变为工农业迅速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水
平普遍提高,纪念景点众多、 服务设施完备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来
到建设一新的韶山,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到新建广场和纪念馆等建
筑物给韶山带来的现代感, 首先闻到的便是韶山清新的空气和特有的
乡土味儿,这久违的空灵给予了我们身心的极大舒适。 由于已至午后,
我们下车后马上就去品尝了主席最爱的红烧肉和火焙鱼,美味过后,
大家精神饱满地行向主席故居。
未至主席故居,我们先看到的是西侧张家山上的已有 88 年校史
的韶山小学,没有进去看,但据说这所学校是主席提议创办的, 并且
校内每一个班级都挂有主席画像。想当年,在这里出生的一个伢子,
后来竟对着乱中的中国指点江山、 挥斥方遒, 这是令韶山人民多么自
豪的一件事, 这又是令全中国人民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离韶山冲主
席故居越近,脚步就越缓慢。 这一方面是国庆期间巨大的人流量所致,
一方面也是内心的感触使然。 故居前有两个水塘, 我想这应该是主席
曾经非常喜爱的地方, 是它们增添了主席童年的乐趣, 是他们使主席
在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的同时锻炼出了坚强的体魄和刚劲的意
志。
进入主席故居, 我们看到这是一栋坐南朝北、 土木结构的典型南
方农舍,它门临绿水, 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 这里老百姓称为‘一
担柴’。 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 东边 13 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
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 560
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470 余平方米。导游介绍, 1878 年毛泽东的曾
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 1888 年毛泽东的祖父毛
恩普携儿子毛顺生、 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 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
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 1918 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
多,毛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 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
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农民居住。 1929 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
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 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
分家具遗失。解放后, 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 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
本上恢复了原貌。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 1918 年的原状恢复的。
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 13 间半
瓦房和 22 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
出韶山, 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 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大门顶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
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 1983 年 4 月 2 日亲笔题写的。
经过了堂屋、火堂、厨房等房间,我们来到了主席小时候学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主席天资聪颖,
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
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他常常躺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