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学院实验室安全事故预防
医学院校实验室和研究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场所,操作者在进行涂
片、染色、镜检、培养、鉴定、药敏、生化、血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都要接
触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危险因子。而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操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淡
薄,生物安全相关法规、业务知识了解不透彻。思想上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或意识
不强,对来自实验室的各种阳性标本往往认识不足或存在侥幸心理,忽视了其生物
危害性。因此,认真分析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研究探索实验室安全防护对策,预
防实验室事故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 一) 生物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生物安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自然生物或人工生物及其产品对人类健康和
生态环境可能产生潜在风险的防范和现实危害的控制,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 2种。
广义的生物安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涵盖预防医学、野生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环
境保护、生态、林业等方面。主要包括 3方面:① 生物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20世纪
70年代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今社会主要面
临的食品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
[1]
;② 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的动物、植
物和微生物;③ 天然的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由微生物尤其是致
病性微生物导致的生物安全问题,如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生物武器、生物恐怖
等,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现实、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
[2]
。狭义的生物安全则是
由于人为的操作或是人类的活动导致的生物体或其产物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现
实损害或潜在风险,主要包括:基因技术、操作病原体和由于人类活动使得非土著
生物进入特定生态区域,即生物入侵等所造成的危害 。生物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
念,它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时空范围,随着自然界的演进,社会和经济活动
的变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3]
。
( 二 ) 存在的问题
,体系不完善。从国内各高校工作网站上了解,只
有少数院校有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和工作,而且资料较少。目前,高校的实
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大多由设备处承担,仅有少数学校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
系统规范的监管,校园生物安全体系尚不完善。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生物安全教学和培训的
漏洞导致师生生物安全知识缺乏,实验操作不规范,是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
因。我国高校已经开始注意生物安全教育,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和
湖南农业大学开设了生物安全专业 ,浙江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
中山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系统的生物安全课程教学,但是,仍然有很多院校并未开展
教育。胡仕仕等人对广州市 5所医科院校医学、生物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共 500人做过
调查
[4]
,%的学生听说过实验室生物安全,仅有  %的学生知道如何正
确地处理实验室意外事件。
。有的学校,学生和教师在实验时没有戴手套、口罩;实验
结束后,也没有用消毒液洗手,暴露出师生安全意识严重缺乏。据了解,很多校园
中缺乏安全意识的行为经常出现:学生穿着实验服进入餐厅买饭;没有脱掉实验手
套就随意触碰公共用品,如公用电话,电梯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