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文档名称:

AT与其他血栓性指标检测与其临床应用.pdf

格式:pdf   大小:2,577KB   页数:7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AT与其他血栓性指标检测与其临床应用.pdf

上传人:977562398 2018/10/13 文件大小:2.5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AT与其他血栓性指标检测与其临床应用.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AT与其他血栓性指标检测
及其临床应用
2010-12-03
1
AT的检测与应用
2
概述
„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 ) 作为丝氨酸蛋
白酶抑制物家族的成员,通过与凝血酶及凝
血因子FⅨa、FⅩa、FⅪa、FⅫa等分子活性
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该作
用占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在缺乏肝素的
情况下,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弱而慢,但当
它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强2 000
倍,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几乎无肝素存在,
抗凝血酶主要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
酰肝素结合而增强血管内皮的抗凝功能。
3
„ 人类AT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经修饰加工去掉
3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后,成为可分泌的蛋白
质,含有432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58
kd,其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除肝脏以外,
其他脏器如肺、脾、肾、心、肠、脑等也有
合成AT的能力,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也
是AT的合成场所。血浆AT是单链α-糖蛋白,
由4个氨基葡萄糖碱基单位组成,碳水化合物
含有占9%,基本组成成分有N-乙酰氨基葡
糖、甘露糖、半乳糖和唾液酸。血浆AT浓度
约为125 mg/L。
4
„ 凝血酶与AT形成复合物TAT在体内半寿期
为5分钟,通过肝细胞从血循环中清除。AT
缺乏是发生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常见原因
之一,但与动脉血栓形成关系不大。目前
对先天性AT缺乏的分子机制研究报道很
多,获得性AT缺乏一般因合成障碍(如肝
受损)或消耗过度(DIC、脓毒血症、深静
脉血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所
致。
5
6
7
„ AT活性或抗原测定是临床上评估高凝状
态良好的指标,尤其是AT活性下降。
„ 获得性AT缺乏主要原因有:①AT合成降
低,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
晚期等,可伴发血栓形成;②AT丢失增
加,见于肾病综合征;③AT消耗增加,
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
痛、脑血管疾病、DIC等。
8
„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
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创
伤、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
并可在多处反复发生血栓。
„ AT抗原和活性同时检测,是遗传性AT缺
乏的分型主要依据。遗传性AT缺乏分为
两型:①交叉反应物质(cross reaction
material,CRM)阴性型(CRM-)即抗原
与活性同时下降;②CRM+型,抗原正常
,活性下降。
9
„ 迄今报道的AT 基因突变超过了180 种。
随着国内检测技术的更新,新的AT 突变
屡见报道。2006 年张付华等研究了一个
Ⅰ型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 该家系由于
AT 基因外显子5 区杂合性9833T→A 无
义突变引起AT 缺陷, 导致静脉血栓,该
突变国际上未见报道。杨芳等报道了一
个AT 基因外显子5 区的A9850G 杂合突
变, 导致His369→Arg,引起Ⅰ型抗凝血
酶缺陷症, 此例也为国内及国际上首次
报道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