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488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mxh2875 2018/10/13 文件大小:4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儒、墨、道、法系统
陈炎
系统论和结构主义的原则
认识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对象本身,而在于揭示对象与其所在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汤因比所言,“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焦点对准整体,因为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儒、墨、道、法放在一个共时的框架中加以研究,以确定其整体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逻辑关系。
从“周公制礼”到“礼崩乐坏”
从职业的“儒”到思想的“家”
“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
孔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以“仁”释“礼”
“礼云礼云,钟鼓云乎哉?乐云乐云,玉帛云乎哉?”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者爱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父子曰孝,兄弟曰悌。”
“仁”之“内圣”
从内心体验上讲,孔子的“仁学”在心理上修复了早期氏族社会的血缘情感,使个体的人可以通过父子、兄弟、夫妻乃至君臣等关系,与整个社会联成一体,从而克服了早期人类所可能具有的孤独感和幻灭感,使我们那些遭受异化痛苦的先民们无须到超验的彼岸世界去寻找寄托,而是在世俗的生活与交往中保持一种精神超越的可能性。这便是所谓的“内圣之学”。
“礼”之“外王”
在外在行为上,孔子的“礼教”显然有利于从伦理的角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现存秩序,即将人们对待父母的“孝”转化为对待君王的“忠”,从“父父、子子”过渡到“君君、臣臣”,从“迩之事父”到“远之事君”,将“修身、齐家”同“治天下”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这个民族主要不仰仗法律而依赖伦理去进行社会的组织和集体的协作。这便是所谓的“外王之术”。
儒分为八,孟荀为大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既是孔子学说的分化,又是其进一步的具体展开:在概念内容上,他们将孔子原始的“仁礼统一论”分化为专注于“仁”之人格修养和专注于“礼”之社会规范的两条路线;在学理上,他们将孔子的“性无善恶论”分化为“性善论”与“性恶论”;在功能上,他们将孔子自发而一体的“内圣外王”精神分化为偏重“内圣”的人格追求和偏重“外王”的功利实践目的两大趋向。从这一意义上讲,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被孟、荀二子深化了、具体了,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片面化了。这种片面深化的结果使儒家在逻辑上分别实现了向墨家和法家的两翼展开,并与道家形成了对峙与互补的局面。